-
国家天文台召开第三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
3月20日上午,国家天文台召开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职工代表、列席代表及特邀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会议。职代会副主席陆烨和彭勃分别主持会议和讨论。纪委书记石硕宣读了院工会对国家天文台工会补选主席的批复,陆烨继任国家天文台第三届工会主席。选树典型,工会工作成绩斐然这五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台工会、各分工会及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并介绍了2018年职代会(工会)的工作重点。2018年台工会将以十九大精神为职代会(工会)工作指导,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为推动国家天文台“一三五”规划的实施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3月20日上午,国家天文台召开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职工代表、列席代表及特邀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会议。职代会副主席陆烨和彭勃分别主持会议和讨论。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党委书记赵刚代表台党委致辞,肯定了台职代会(工会)一年来的工作,希望各位代表群策群力、畅所欲言,积极为天文台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希望台工会能够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台领导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纪委书记石硕宣读了院工会对国家天文台工会补选主席的批复,陆烨继任国家天文台第三届工会主席。
职代会主席魏建彦向与会代表做了题为“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2017年度工作报告,从求真务实,参与科学民主管理;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学习,提高政治业务水平;溢彩芳华,开展多彩文化活动;选树典型,工会工作成绩斐然这五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台工会、各分工会及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并介绍了2018年职代会(工会)的工作重点。
经审委主任姚永强汇报了2017年工会经费收支和审查情况,经审查,我台工会坚持贯彻“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勤俭节约,发扬民主”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规,认真执行财经纪律,账目清楚,开支手续完备,经费使用合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提案委员会主任陈学雷汇报了2017年提案处理情况及2018年提案征集情况,并表示将会把这些提案和建议转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争取件件有答复。
与会代表就全台工作报告、职代会(工会)工作报告,以及《国家天文台工作人员休假及考勤管理办法》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魏建彦总结表示,一年一次的职代会,是全台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大会,也是检验台工会一年工作的大会。2018年台工会将以十九大精神为职代会(工会)工作指导,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为推动国家天文台“一三五”规划的实施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职代会前,六位职能部主任分别向全台职工汇报了2017年部门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重点,近200名职工聆听了报告。石硕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2018-03-22
-
溢彩芳华 追梦苍穹——国家天文台举办2018年新年联谊会
1月29日,由国家天文台工会主办,各分工会及舞蹈协会协办的“溢彩芳华追梦苍穹” 2018年新年联谊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天文台严俊、赵刚、郝晋新、李春来、石硕等领导班子成员,汪景琇院士及来自全台七个研究部及职能部门的700余位职工欢聚一堂,共迎新春。机关表演的小品“国台直播间”更是诙谐爆笑,将全场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此外,太阳物理研究部、应用天文研究部、二部、离退休老干部及研究生会也都为观众献上了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内涵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 1月29日,由国家天文台工会主办,各分工会及舞蹈协会协办的“溢彩芳华 追梦苍穹”2018年新年联谊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天文台严俊、赵刚、郝晋新、李春来、石硕等领导班子成员,汪景琇院士及来自全台七个研究部及职能部门的700余位职工欢聚一堂,共迎新春。
联谊会开始前,台领导对国家天文台2017年获得科研、质量、学术交流、党建和工会工作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通报及表彰,向为国台发展付出辛苦努力的全体职工表示感谢,并向全台职工拜年。
伴随着一曲热闹的“欢乐中国年”秧歌舞,2018年新年联谊会正式拉开帷幕。整场晚会包括“芳华”、“苍穹”、“溢彩”、“追梦”四个篇章,汇聚了来自全台7个研究部及职能部门的20个精彩的节目。这些节目通过歌曲、舞蹈、小品、诗朗诵、歌伴舞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国台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学术和业余生活,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射电天文研究部带来的诗朗诵“天眼”,向已故的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南仁东致敬,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无限缅怀;舞蹈协会一曲劲爆的拉丁舞“ME TOO”则展现了不俗的实力,把全场观众的热情点燃;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的创意诗朗诵“追梦人”展示了探月人月出而作,月落而息的工作节奏,是他们,把中国漫步月球的梦想带到“琼楼玉宇最高处”;光学天文研究部带来的小品“泰坦尼克2018”,则用现在流行的“黑衣人”形式展示了天文学经典的几大星座,引发观众连连叫好;机关表演的小品“国台直播间”更是诙谐爆笑,将全场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此外,太阳物理研究部、应用天文研究部、二部、离退休老干部及研究生会也都为观众献上了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内涵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歌唱祖国》的大合唱中,国家天文台2018年新年联谊会圆满落下帷幕。迈入新时代,风起扬帆正当时;昂首立潮头,接力奋斗中国梦。在新的一年中,国台人必将继续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台领导向全台职工拜年
台领导为获奖集体及个人颁奖
主持人登台
节目集锦
节目集锦
节目集锦
2018-02-02
-
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举行2017年度学术会议
1月10 ~ 12日,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2017年度学术会议。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副台长郝晋新,纪委书记石硕及来自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160余人参加了会议。实验室副主任张军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希望今后的科研工作多些亮点工作,形成一两个在国际上属于前沿课题的研究方向。 1月10~12日,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2017年度学术会议。包括艾国祥院士、王水院士、涂传诒院士和汪璟琇院士在内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副台长郝晋新,纪委书记石硕及来自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数理化处副处长毛羽丰在致辞中肯定了实验室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果,介绍了数理领域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政策变化,期望实验室在2018年做好实验室评估准备,提前进行数据梳理和汇总、突破申请基金委人才项目、凝练实验室发展目标,争取在2019年的实验室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国家天文台科技计划处主管王凤飞在发言中祝贺实验室在2017年新争取到两个千万量级的项目,希望实验室积极准备评估。实验室主任颜毅华做了实验室2017年度工作报告,副主任邓元勇汇报了实验室开放课题情况。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针对工作报告展开讨论,并为实验室的发展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艾国祥星”的命名仪式,台领导为艾国祥院士颁发小行星命名公报、命名证书以及颁授轨道运行图,艾国祥院士还结合他本人几十年的科研创新历程,对与会代表作了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年会已发展成为国内一年一度的大型研讨会,为实验室成员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次学术会议共提交报告43个,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太阳物理和太阳活动研究、太阳探测设备技术研发和数据处理技术探索,其中80%的学术报告是青年研究人员提交,活跃在国际太阳物理前沿的中青年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整个学术会议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实验室副主任张军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希望今后的科研工作多些亮点工作,形成一两个在国际上属于前沿课题的研究方向。
2018-01-15
-
国家天文台LAMOST DR5数据集正式发布
扬帆领航历五载,乘风破浪出战果。在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运行和发展中心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为期五年的LAMOST一期光谱巡天任务。经过近半年来紧锣密鼓地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 2017年12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五年的LAMOST DR5数据集正式发布,供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使用。经过5年来的运行, LAMOST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天区覆盖连续、统计无偏的大样本银河系光谱巡天,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有传承价值的天体光谱数据库,填补了我国大型天文基础数据的空白,为研究银河系及一般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数据。LAMOST先导巡天和正式巡天前五年的天区覆盖图. 扬帆领航历五载,乘风破浪出战果。在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运行和发展中心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为期五年的LAMOST一期光谱巡天任务。经过近半年来紧锣密鼓地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2017年12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五年的LAMOST DR5数据集正式发布,供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使用。
LAMOST DR5包括4154个观测天区(天区覆盖图如图1),共发布了901万条光谱,其中高质量光谱数(S/N>10)达到了777万条, 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它巡天项目获取的光谱数总和。同时,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一个534万条恒星的光谱参数星表,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恒星参数星表。正式运行五年来,LAMOST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光谱获取率世界第一的能力。具体数据量信息如下表。
依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政策》,DR5数据集已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及其国际合作者发布,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dr5.lamost.org/)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经过5年来的运行,LAMOST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天区覆盖连续、统计无偏的大样本银河系光谱巡天,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有传承价值的天体光谱数据库,填补了我国大型天文基础数据的空白,为研究银河系及一般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数据。
目前中国、美国、德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85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617位用户正在利用这些数据开展研究工作,并不断地从LAMOST大样本数据中挖掘出了有价值的“宝藏”,刷新了人类对以往一些天文现象的认知。截止2017年12月,天文学家在银河系结构与演化及河外天文学等重要前沿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共计发表了近300篇有显示度的SCI科研论文。
2017年度一批高显示度的重大成果引起了人们地广泛关注,(1)利用LAMOST发布数据的大样本优势,在银河系结构和演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现银河系的银盘直径比之前认识的大了四分之一,这一成果将会使天文学家们重新审视星系形成及宇宙演化的一般规律;改写了银河系晕的结构特征,确立为内扁外圆的新结构,这一清晰的观测证据推翻了前人关于恒星晕是一个轴比不变的扁球体、数密度呈现双幂律轮廓的猜测,这对于理解银河系恒星晕的形成历史和演化以及星系形成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LAMOST数据在运动学和化学空间发现了银河系并合形成的新证据,其中在运动学空间发现了7个源自银河系并合过程的新星流,占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一半,在化学空间发现了33颗丰度不同于普通恒星的所谓“低α丰度恒星”,是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两倍;利用LAMOST数据研究银河系厚盘结构与演化及测量银河系的旋转速度和质量等系列结果。(2)利用LAMOST数据在恒星物理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最新发现了两颗距地球7万多光年的超高速星,这是基于LAMOST大规模银河系光谱巡天发现的第二和第三颗超高速星;首次发现了与超新星遗迹S147成协的尘埃云;利用LAMOST数据精确估计上百万颗恒星的年龄,为银河系演化研究提供了基准;首次利用LAMOST和Kepler的数据揭示了M 型恒星耀发与其自转周期的三段式关系,以及其色球层和光球层的能量释放关系。此成果在揭示恒星结构演化及进一步认识内部能量释放机制等方面都跨出了重要的一步。(3)在LAMOST光谱“星海”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特殊天体:发现了4颗新的DA型脉动白矮星,这项成果是我国天文工作者首次完全依托国内观测设备发现的新脉动白矮星,具有很好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搜寻出10000多个热亚矮星候选体,该研究有望极大扩展热亚矮星样本数量,为后续热亚矮星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光谱数据;并陆续发现了碳星、高速星、贫金属星、白矮星、米拉变星、M31/M33球状星团及类星体、星系对、双活动星系核等一系列特殊天体。
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不向世界展示了LAMOST望远镜在银河系研究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同时也为阐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奠定了基础。随着LAMOST光谱巡天的继续开展及光谱数据的公开发布,全世界更多的天文学家将聚焦LAMOST光谱数据在各个天文领域开展不同尺度的研究,更多新颖而有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将会陆续而来,进而推动人类对宇宙形成和演化的进一步认识。
LAMOST先导巡天和正式巡天前五年的天区覆盖图
2018-01-09
-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院士到国家天文台作学术报告
2018年1月3日下午4点,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气氛热烈,迎来了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 95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这是国家天文台的2018年首场新年报告。杨先生关注物理人才的培养,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当有观众提到高中物理在一些省份变成选修,在社会争议很大时,杨先生认为,高中物理应该是是每个年轻人当做常识来学习的知识,并不是为了上大学,而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正常生活需求。本次报告会由国家天文台学术交流委员会举办,陈建生院士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副台长郝晋新,副台长薛随建,纪委书记石硕,以及200余名国台职工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2018年1月3日下午4点,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气氛热烈,迎来了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95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这是国家天文台的2018年首场新年报告。
杨振宁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的贡献。1957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他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Yang-Mills规范场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半个月前,得到杨先生即将到国台做报告的消息时,众多职工便翘首以盼,纷纷申请讲座入场券。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这次活动,主办方甚至在讲台上设置了20多个“蒲墩座席”。不出意外,这些座位也成为哄抢的对象。此次杨先生为在场的200余名听众做了题为“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起源”的学术报告,带我们回顾他自己提出规范场理论的缘由和以及理论被验证的历史。
杨先生在提出规范场理论之初,他的这个理论并未被物理学界所接受,因为这个理论预言的场粒子的质量为0,但除了光子外,人们并未发现任何质量为0的粒子。后来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希格斯机制,无质量的规范场粒子可以通过自发对称破缺获得质量,这一难题得以解决,规范场理论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2012年,CERN实验找到了希格斯粒子,终于证实了杨先生这一理论的正确性,而希格斯粒子在短短发现一年之后就获得诺奖。到目前为止,基于Yang-Mills方程,总共已经产生了6个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因为此方程的重要性,许多的物理学家将此方程的重要性和爱因斯坦的场方程相提并论,也因此称杨先生可以比肩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历史伟人。
整个报告过程当中,杨先生思维清晰,健谈风趣,他的报告引起国台职工的强烈共鸣。杨先生关注物理人才的培养,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当有观众提到高中物理在一些省份变成选修,在社会争议很大时,杨先生认为,高中物理应该是是每个年轻人当做常识来学习的知识,并不是为了上大学,而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正常生活需求。
由于热烈的气氛,原本安排一小时的报告会延长了一倍。报告结束后,杨先生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大家纷纷感叹,近距离倾听大师指点,领略大师风范,受益匪浅。
本次报告会由国家天文台学术交流委员会举办,陈建生院士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副台长郝晋新,副台长薛随建,纪委书记石硕,以及200余名国台职工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此外,杨先生也非常关注天文学科,在邵逸夫奖中设立天文奖项,还于今年10月访问我台FAST工程现场参观交流。
本次报告会视频连接:https://view.inews.qq.com/a/ZLV2018010301923302?openid=o04IBAN5H2VPxbxsazPr7C-6XSlM&key=&version=16060120&devicetype=iOS10.3.3&isShare=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杨振宁院士作学术报告
现场气氛热烈
2018-01-04
-
-
国家天文台美丽台站摄影作品评选揭晓
为了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凝聚职工对日常工作台站的热爱。国家天文台工会举办了“国家天文台美丽台站”摄影比赛的活动,得到了全台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包括国家天文台兴隆站、密云站、怀柔站、乌拉斯站、明安图站、贵州FAST 、羊八井站、天津站、红柳峡站、阿里站、 SONG项目及台总部摄影作品105幅。经过全台职工网络投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6名。三等奖-中德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李建斌、喻耐平。 为了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凝聚职工对日常工作台站的热爱。国家天文台工会举办了“国家天文台美丽台站”摄影比赛的活动,得到了全台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包括国家天文台兴隆站、密云站、怀柔站、乌拉斯站、明安图站、贵州FAST、羊八井站、天津站、红柳峡站、阿里站、SONG项目及台总部摄影作品105幅。
经过全台职工网络投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6名。
一等奖-大雾中的FAST-黄琳
一等奖-银河下的FAST-黄琳
一等奖-列阵望霞-谭程明
一等奖-量子卫星通信现场-陈颖为
一等奖-云雾中的LAMOST-陈颖为
二等奖-银河下的FAST-黄琳
二等奖-红柳峡观测站雪景-徐文啸
二等奖-红云漫日-王丙祥
二等奖-蒸蒸日上-王丙祥
二等奖-任凭雷电交加我自岿然不动-曹永亮
二等奖-SONG_China Panorama-1-新宇、邓李才
二等奖-SONG 1米西向星轨-新宇、邓李才
二等奖-Over the Rainbow-顾俊骅
二等奖-银河下的第一缕曙光-顾俊骅
二等奖-银拱下的LAMOST-陈颖为
三等奖-阿里站的美丽夜空-钱璇
三等奖-人在阿里,远眺星空-钱璇
三等奖-银河下的FAST综合楼-黄琳
三等奖-雪中天籁-孙士杰
三等奖-仰望星空-田秋原
三等奖-傲视苍穹-尹冬梅
三等奖-金星映潭-王晓帆
三等奖-50米天线-李俊铎
三等奖-SONG项目-银河-新宇、邓李才
三等奖-早安国台-沈志侠
三等奖-黄昏的地平线-付夏楠
三等奖-LAMOST的早晨-张纯璐
三等奖-LAMOST星轨-宋楠
三等奖-北极+216铭牌星轨-宋楠
三等奖-银拱下的两米望远镜-陈颖为
三等奖-中德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李建斌、喻耐平
2017-12-28
-
-
-
国家天文台2.16米等望远镜助天文学家发现最奇特超新星
2015年1月,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到了迄今为止爆发最剧烈、爆发方式最奇特的超新星iPTF14hls (见图.,该超新星爆发后随即被兴隆观测基地的2.16米首先证认为一颗富氢的核塌缩超新星。对该超新星所在位置的历史图像分析表明该超新星甚至有可能在1954年就产生了一次非常剧烈的爆发。多次能量峰的爆发表明该超新星有可能源于一颗质量为太阳的95-130倍的超大质量恒星的脉动对不稳定性爆发,但该模型无法解释该超新星的光谱观测特征,如持续存在的富氢特征。在该超新星的观测研究中,兴隆基地2.16米望远镜贡献了最早的两条光谱(见图。 2015年1月,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到了迄今为止爆发最剧烈、爆发方式最奇特的超新星iPTF14hls(见图1),该超新星爆发后随即被兴隆观测基地的2.16米首先证认为一颗富氢的核塌缩超新星。奇特的是,与一般超新星只有一个能量峰不同的是该超新星被发现后的近600天时间内一共产生了连续5次的大规模能量释放(见图2),总爆发能量是一般超新星的上百倍。对该超新星所在位置的历史图像分析表明该超新星甚至有可能在1954年就产生了一次非常剧烈的爆发。多次能量峰的爆发表明该超新星有可能源于一颗质量为太阳的95-130倍的超大质量恒星的脉动对不稳定性爆发,但该模型无法解释该超新星的光谱观测特征,如持续存在的富氢特征。在该超新星的观测研究中,兴隆基地2.16米望远镜贡献了最早的两条光谱(见图3),兴隆观测基地80厘米TNT望远镜(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望远镜)贡献了多色测光数据,在该项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是由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完成,中方团队由清华大学王晓锋教授领导,国家天文台张天萌副研究员等参与其中。该成果以“持续的能量爆发引发大质量恒星形成独特的富氢爆炸”(Energetic eruptions leading to a peculiar hydrogen-rich explosion of a massive star)为题发表在2017年11月9日出版的《自然》期刊上(Nature 2017, 551, 211-213)。该文章迅速被Speaking of Science期刊以“我们见过的最奇怪的超新星:一颗不断爆炸并幸存的恒星”(‘The strangest supernova we’ve ever seen’:A star that keeps exploding and surviving)为题做了推荐,获得广泛关注。该发现对现有超新星形成和演化理论及爆发机制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超新星研究的系列成果,此前基于2.16米望远镜观测数据已有两篇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Nature 1994, 369, 380-382; Nature 2007, 447, 829-832)。近年来,王晓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2.16米望远镜光谱以及80厘米望远镜测光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以SN 2006X为代表的一类光球速度非常大的高速膨胀Ia型超新星子类,它们具有不同于正常超新星的测光性质和前身星星族。这一发现对研究被作为宇宙探针的Ia型超新星前身星和未来精确宇宙学研究至关重要(相关论文发表在2008ApJ, 2009ApJ Letter 和2013Science等上,累计被他人引用500多次)。该团队从 2011年开始利用2.16米望远镜系统获得各类超新星的光谱数据,已经证认了近100颗新爆发超新星的光谱类型,累计获得了近700条超新星光谱数据。这些光谱数据结合80厘米望远镜的测光数据对理解各类超新星、前身星以及恒星演化物理提供重要限制。这些数据将在1-2年内释放,预计将在超新星研究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
2.16米望远镜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两米级光学望远镜,于1989年投入使用,在运行的早期已取得过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通过天文观测者和兴隆观测基地运行团队的不懈努力,2.16米光学望远镜的科研成果不断创佳绩。为了提高科学产出,自2012年开始,2.16米望远镜时间分配委员会组织了重点课题遴选;为了满足Time domain用户的需要,除了望远镜时间分配中加大ToO(机会源观测)时间比例外,每晚还设立2小时的ToO机动时间,方便突发天象的观测,增加时间分配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需要。兴隆观测基地天文值班在ToO观测期间在望远镜观测室值守,保障数据观测质量。
为了提升望远镜的观测效率和数据质量,兴隆观测基地成功部署并完成了基地内外6台望远镜的集中控制,有效地提高了各望远镜的协同观测能力,提高了观测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在ToO的观测中能发挥更大作用。
超新星爆发的艺术想象图。(Greg Stewart,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超新星iPTF14hls在两年的时间里至少有五次变亮和变暗。这种行为从未见过;超新星通常会在大约100天内保持明亮,然后逐渐消失。(LCO/S. Wilkinson.)
超新星iPTF14hls的光谱演化序列。其中蓝色为超新星iPTF14hls完整的光谱序列,红色为用作对比的II-P型超新星SN 1999em的光谱。横坐标为实验室静止波长,右侧纵坐标标示出了各条光谱观测时对应的超新星iPTF14hls爆发后的天数及所使用的望远镜(其中“Xinglong”对应兴隆观测基地2.16米望远镜)。2.16米望远镜贡献了该光谱序列中最早的两条光谱。
2017-11-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