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宇宙磁场国际研讨班在京举办 共绘宇宙磁场的壮丽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30

    磁场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它贯穿于从行星、恒星、星系形成和演化等各类天体演化过程,是理解众多天体物理过程的关键。对宇宙磁场的探索,不仅深化着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持续推动着天文观测技术和理论研究的进步。我国科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这一前沿领域,从太阳磁场望远镜的开拓性工作,到银河系磁场结构探测,显著提升了我们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未来利用精确测量太阳磁场的中红外望远镜等新一代设施、积极参与平方公里阵列(SK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我们正逐步夯实从太阳到宇宙深空的磁场研究能力。

    为深度促进宇宙磁场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01216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宇宙磁场国际研讨班(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smic Magnetic Fields)在北京召开(会议网站:https://cosmicb.casconf.cn/)。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110余名学者,其中30余位学者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瑞士、印度、比利时等国家的知名科研机构。他们聚焦宇宙磁场研究的前沿议题,进行了77个学术报告,展开高水平、深层次的学术讨论。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汪景琇院士和韩金林研究员担任科学委员会主席。开幕式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公博研究员主持。汪景琇院士致辞,对远道而来的国际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中国与全球磁场研究领域的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天文科学处处长何成、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天文力学处副处长毛羽丰分别致辞,希望本次会议在加强国际科研交流的同时,积极展示中国在宇宙磁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并进一步激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对宇宙磁场研究的热情,通过与国际顶尖专家的交流,开拓视野,成长为该领域未来的中坚力量。

    本次国际研讨会特邀多位国际权威专家做大会综述报告,内容涵盖太阳、星际介质、星系乃至宇宙大尺度结构中的磁场,深入交流了磁场探测、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Josep Miquel Girart教授系统阐释了ALMA观测下包层尺度磁化恒星形成过程;韩金林研究员回顾了三十年来银河系磁场研究的里程碑进展;意大利INAF科学主任Gianfranco Brunetti教授探讨了星系团与宇宙大尺度结构中的非热辐射现象;法国巴黎西岱大学Andrii Neronov教授则聚焦于星系际与宇宙学磁场的观测与理论。此外,墨西哥国立大学Enrique Vazquez-Semadeni教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alf-Jüergen Dettmar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Dan Clemens教授等也分别就星际介质湍流、宇宙线传输、近红外偏振探测等方向作了精彩综述报告。

    本次会议共有十四个专题,约30位国内外学者受邀做专题报告。讨论的主题广泛深入,覆盖太阳磁场观测与物理过程、分子云磁场对恒星形成的影响、星际弥漫磁场与宇宙线传播、星系整体磁场与观测判别、星系团磁场与物理过程、宇宙纤维磁场与大尺度结构形成、宇宙磁场的产生和维持机制、宇宙线传播与大尺度磁场结构等研究方向。与会学者围绕相关领域的最新观测突破与理论进展,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为理解宇宙磁场的多尺度行为与物理本质提供了丰富的新见解与研究思路。

    与会专家表示,本次研讨班不仅是一次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激发创新思维的学术盛会,更是一个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增进学者间友谊的宝贵桥梁,也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宇宙磁场研究领域的国际显示度与影响力,为未来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公博副台长主持开幕式,汪景琇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天文科学处处长何成、院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天文力学处副处长毛羽丰致辞

宇宙磁场国际研讨班会议代表合影 

不同国家的专家用不同的方法描述不同尺度的磁场

 宇宙磁场国际研讨班会议会场瞬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