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岩考察FAST工程大窝凼台址
6月4日,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院工会主席何岩一行在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的陪同下,考察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大窝凼施工现场。
何岩等听取了FAST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到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
何岩代表院工会向在台址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慰问。
6月4日,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院工会主席何岩一行在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的陪同下,考察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大窝凼施工现场。
何岩等听取了FAST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到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何岩对FAST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FAST工程从2011年3月开始台址开挖工程以来,在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今后工艺系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希望FAST工程能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争取早日发挥作用。何岩代表院工会向在台址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慰问。
2012-06-14
-
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小行星命名
6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和王振义小行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严俊台长宣读了五位获奖者的小行星命名国际公报。
万钢部长和詹文龙副院长向科学家们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图。
国家天文台BATC巡天团组负责人周旭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小行星巡天发现的情况。
此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和谷超豪已获小行星命名。
荣获1999年考斯莫斯国际奖和2007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18593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忠诚星”(《小行星通报》第77502号)。
第4325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振义星”(《小行星通报》第77507号)。
6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和王振义小行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等出席命名仪式。命名仪式由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主持。
为了永远弘扬杰出科学家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国家天文台将5颗在巡天观测过程中发现的,具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名字命名,他们心系祖国、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已成为科技界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严俊台长宣读了五位获奖者的小行星命名国际公报。万钢部长和詹文龙副院长向科学家们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图。国家天文台BATC巡天团组负责人周旭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小行星巡天发现的情况。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设立以来,至今已评选出20位获奖者。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分别获得2007年、2008年、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和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和谷超豪已获小行星命名。
五位科学家情况介绍:
吴征镒(191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1999年考斯莫斯国际奖和2007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 175718 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征镒星”(《小行星通报》第77508号)。
王忠诚(1925—),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率先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建立了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攻克了脑干、脊髓肿瘤的手术“禁区”。荣获2008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18593 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忠诚星”(《小行星通报》第77502号)。
孙家栋(1929—),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荣获2009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148081号小行星命名为“孙家栋星”(《小行星通报》第77508号)。
师昌绪(1920—),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了中国材料领域多个学科的发展与进步。荣获201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28468号小行星命名为“师昌绪星”(《小行星通报》第77506号)。
王振义(1924—),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学家。他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荣获201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4325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振义星”(《小行星通报》第77507号)。
2012-06-08
-
“严济慈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5月28日下午,由国家天文台BATC课题组于1997年1月23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以纪念这位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命名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宣读“严济慈星”命名证书和公报。
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向严济慈亲属赠送了“严济慈星”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
严济慈(1901━1996)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奠基人之一。
他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5月28日下午,由国家天文台BATC课题组于1997年1月23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以纪念这位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命名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宣读“严济慈星”命名证书和公报。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向严济慈亲属赠送了“严济慈星”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
严济慈(1901━1996)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奠基人之一。1927年,严济慈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著名物理学家法布里教授的实验室、巴黎大学和法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在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并做测试研究。1930年底回国后,严济慈筹建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所长,后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1932年参与创建中国物理学会,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科大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和第一所研究生院。他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静海主持会议
严俊宣读“严济慈星”命名证书和公报
2012-05-31
-
詹文龙副院长视察国家天文台
詹文龙一行首先听取了王力帆研究员、商朝晖教授、袁祥岩研究员关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项目情况、首台AST3的研制和现状、首台AST3相机/望远镜运行控制系统的工作汇报。
同时詹院长建议由国家天文台牵头,组织国内相关天文单位认真探讨中国南极天文的长远发展规划。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研究员代表中心汇报了LAMOST先导巡天的最新进展,对LAMOST性能现状、需要改进的系统、2012年工作计划及经费需求等进行了汇报。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党委副书记赵刚、院士崔向群、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研究员商朝晖、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力帆、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朱永田、副所长李国平、研究员袁祥岩、中国科技。
5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一行视察了国家天文台有关工作进展情况。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邓麦村、计划财务局局长孔力、大科学装置办公室副主任吴钰陪同检查指导。汇报会由严俊台长主持。
詹文龙一行首先听取了王力帆研究员、商朝晖教授、袁祥岩研究员关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项目情况、首台AST3的研制和现状、首台AST3相机/望远镜运行控制系统的工作汇报。詹院长对南极天文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对AST3项目成员克服困难建设和运行AST3的辛勤工作表示赞赏。詹院长指出,以CSTAR为代表的天文仪器在南极冰穹A取得了巨大成功,希望AST3能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对AST3进一步优化改进,争取获得更显著的科学产出。同时詹院长建议由国家天文台牵头,组织国内相关天文单位认真探讨中国南极天文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詹院长建议多渠道申请经费、科教结合,探索中国南极天文事业发展的新道路。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研究员代表中心汇报了LAMOST先导巡天的最新进展,对LAMOST性能现状、需要改进的系统、2012年工作计划及经费需求等进行了汇报。詹院长强调,LAMOST已经步入正轨,除台址影响外,对于其他影响LAMOST效率的因素应根据相应的解决方案,尽快按计划完成相应系统改进。并尽早公布并完全释放LAMOST数据,吸引更多的国外天文学家使用数据。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党委副书记赵刚、院士崔向群、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研究员商朝晖、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力帆、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朱永田、副所长李国平、研究员袁祥岩、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褚耀泉、南京大学教授周济林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2-05-25
-
国家天文台与埃及国家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NRIAG)签署卫星激光测距(SLR)合作备忘录
5月7日,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在京会见了来华访问的埃及国家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NRIAG)所长Hatem Odah博士一行。
严俊台长向Odah博士一行介绍了国台的整体情况,并交流了国台与阿根廷圣胡安大学开展卫星激光测距(SLR)成功合作的经验。
期间,严俊台长与Odah所长签署了“国家天文台与埃及国家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关于卫星激光测距(SLR)合作的备忘录”,双方表示将在SLR以及天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
NRIAG是埃及建立的最早的科研院所之一,长期以来在天文和地球物理领域开展观测和研究工作。
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国际合作处处长薛随建,从事卫星激光测距工作的韩延本研究员、赵有研究员、刘卫东高级工程师、尹志强博士及台国际合作处徐昂参加了会见。
5月7日,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在京会见了来华访问的埃及国家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NRIAG)所长Hatem Odah博士一行。
严俊台长向Odah博士一行介绍了国台的整体情况,并交流了国台与阿根廷圣胡安大学开展卫星激光测距(SLR)成功合作的经验。Odah所长称赞中阿SLR合作的成果,表示埃及希望参照由中国提供仪器、合作方提供工作条件的中阿SLR合作的模式,与国台开展SLR合作观测与研究。期间,严俊台长与Odah所长签署了“国家天文台与埃及国家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关于卫星激光测距(SLR)合作的备忘录”,双方表示将在SLR以及天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
NRIAG是埃及建立的最早的科研院所之一,长期以来在天文和地球物理领域开展观测和研究工作。1974年NRIAG利用与捷克科技大学合作研制的一架第一代SLR建立了非洲的第一个SLR站,开始进行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的观测和研究工作。目前非洲的SLR站仅有两个,位于非洲北部NRIAG的SLR站的位置对国际SLR网仪器的布局非常重要,且有很好的适合光学观测的天气条件,其SLR虽然有些老化,但是NRIAG非常关注SLR的发展,并不断开展有关的研究。相信未来中埃SLR合作的开展将能对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国际合作处处长薛随建,从事卫星激光测距工作的韩延本研究员、赵有研究员、刘卫东高级工程师、尹志强博士及台国际合作处徐昂参加了会见。
2012-05-25
-
国家基金委陈宜瑜主任视察国家天文台
国家基金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高瑞平、计划局局长孟宪平、国际合作局局长常青、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数学物理科学部副局级巡视员董国轩、办公室秘书处处长韩智勇、。
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党委副书记赵刚、副台长郝晋新、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侯金良参加了汇报活动。
陈宜瑜主任一行对天文台系统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取得的突出成绩、发挥的重大作用给予了赞赏与肯定,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我国天文学科发展的贡献及资助、支持和培育效果表示由衷的欣慰。
陈宜瑜主任和与会人员就我国发展南极天文台、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以现金投入或实物贡献方式分享国外光学/红外望远镜观测时间计划。
4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对国家天文台进行了视察。国家基金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高瑞平、计划局局长孟宪平、国际合作局局长常青、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数学物理科学部天文科学处处长董国轩、办公室秘书处处长韩智勇、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刘鸣华、天文力学空间科学处副处长薛艳杰陪同检查指导。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党委副书记赵刚、副台长郝晋新、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侯金良参加了汇报活动。汇报会由刘晓群书记主持。
严俊台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天文台系统的总体情况和科研布局,并着重汇报了近年来在天文学前沿研究、天文技术与方法创新及应用、重大观测装置建造与运行、月球与深空探测各领域取得的重要工作进展。
陈宜瑜主任一行对天文台系统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取得的突出成绩、发挥的重大作用给予了赞赏与肯定,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我国天文学科发展的贡献及资助、支持和培育效果表示由衷的欣慰。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使命与发展态势,陈宜瑜主任对天文台系统规划资金资源配置提出了指导和期望:争取科学基金资助要紧密围绕 “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这一指导方针;天文学是一门内涵极其广泛的自然科学学科,要进一步开放思路,拓宽概念,在研究对象、手段、方法、路线各方面注重天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与借鉴,形成合力优势;适应天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时域、空间域以及基线长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全世界技术、资金、台址资源的优化整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天文国际合作,尤其要抓住契机,关注与智利等南美国家的合作。
对于中国参加平方公里射电阵(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 建设准备阶段国际合作,陈宜瑜主任指示中国天文界要密切跟踪台址确定情况、国际资金落实等重要项目进展,并表示国家基金委鼓励前期预研。常青局长、汲培文常务副主任、刘鸣华局长先后发言,表示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将与国家科技部协同合作,共同资助、支持SKA 前期预研需求。陈宜瑜主任和与会人员就我国发展南极天文台、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以现金投入或实物贡献方式分享国外光学/红外望远镜观测时间计划 (Telescope Access Program,TAP)、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研究等重点汇报项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项目的发展需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接的前景与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李春来、魏建彦、颜毅华,综合办公室主任陆烨、工程项目处处长包曙东、科技计划处负责人赵冰参加了会议。
陈宜瑜主任做指示
严俊台长报告
会议现场
2012-04-18
-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天文项目队员凯旋
4月8日,国家天文台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内陆考察天文项目的队员胡义和天光所的三名队友杜福嘉、李正阳、张毅一起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南京天光所副所长李国平,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研究团组负责人商朝晖及天光所南极巡天望远镜课题负责人袁祥岩等前往上海参加了接船仪式。
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研究团组胡义同来自天光所的三名队友一起,赴南极5个多月。
4月8日,国家天文台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内陆考察天文项目的队员胡义和天光所的三名队友杜福嘉、李正阳、张毅一起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南京天光所副所长李国平,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研究团组负责人商朝晖及天光所南极巡天望远镜课题负责人袁祥岩等前往上海参加了接船仪式。
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研究团组胡义同来自天光所的三名队友一起, 赴南极5个多月,航行2.8万多海里,在其他队员的协助下,完成了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的安装,能源设备PLATO-A的安装,以及原有天文仪器的维护,并协助了昆仑站的建设工作。
参加接船仪式的领导同全体科考队员合影
从左至右:郝晋新、胡义、商朝晖
2012-04-12
-
国家天文台今天(3月31日 )发布最大的星系团表
星系团是很多个星系组成的集团,是宇宙大尺度纤维结构的节点,也是宇宙中最大的引力束缚天体。
几十年前,人们注意到有些星系呈现成团的现象。
研究引力透镜现象揭示出星系团中含有大量的暗物质。
近年来美国的斯隆巡天用5个颜色拍摄全天的照片,这是目前国际天文界研究得最多的数据。
星系多个颜色的亮度可以用于估计星系的距离,从而能够判断出星系是否真的在空间上聚集成团。
他们还仔细查看了每张星系团的照片,发现了近一百个明显的引力透镜系统。
星系团中最亮的团星系现在的亮度比起55亿年前(红移0.6)要暗一个星等。
图:国家天文台发布的13万多个星系团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
星系团是很多个星系组成的集团,是宇宙大尺度纤维结构的节点,也是宇宙中最大的引力束缚天体。利用星系团,不仅可以研究星系团内的暗物质和热气体分布,研究星系团的碰撞与并合过程,还可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发现宇宙空间的大量星系团是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国家天文台文中略博士等人利用多年积累的证认星系团经验,从最新的美国斯隆数字照相巡天数据中发现了13万多个星系团,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星系团列表。这一星系团表已于今天(3月31日,美国时间3月30日)正式发布在国际著名天文期刊ApJS上(刊物影响因子15.2)。
几十年前,人们注意到有些星系呈现成团的现象。阿贝尔等人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仔细研究帕洛玛天文台的全天黑白照片,找出了4000多个星系团。仔细研究这些星系团的照片,天文学家发现,来自星系团背后天体的光线会因为星系团的巨大质量而弯曲,使得星系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透镜,即引力透镜。研究引力透镜现象揭示出星系团中含有大量的暗物质。
近年来美国的斯隆巡天用5个颜色拍摄全天的照片,这是目前国际天文界研究得最多的数据。星系多个颜色的亮度可以用于估计星系的距离,从而能够判断出星系是否真的在空间上聚集成团。国家天文台的文中略博士、韩金林研究员和沈阳师范大学的刘凤山博士一起,从斯隆的多色照片数据中寻找聚集成团的星系,一共证认出132684个星系团。他们还仔细查看了每张星系团的照片,发现了近一百个明显的引力透镜系统。他们还发现,星系团质量越大,越容易观测到引力透镜现象。论文于2011年底发表于中国的英文天文专业期刊RAA上。
文中略等人加入国际的星系团发现竞赛是2008年。他们从当时公布的斯隆彩色图像中发现了39668个星系团,是以前最大的MaxBCG星系团表中13823个星系团的3倍,论文发表于2009年的ApJS刊物上。2010年,美国的研究团队发表了55424个星系团,赶超了文中略等人2009年的结果。2011年,美国另一研究团队发表了69173个星系团。文中略等人今天发布的新星系团表中,有132684个星系团,接近上次美国团队发布的星系团数目的2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文中略等人的星系团图像都经过了仔细的查看,星系团表的证认质量比过去的表要高。他们还发现,统计而言,星系团中聚集的星系越多,星系团中最亮的星系就越亮;星系团中最亮的团星系现在的亮度比起55亿年前(红移0.6)要暗一个星等。这个事实说明,大多数星系团的最亮的团星系可能是在55亿年前形成的,并且一直在被动演化,消耗能量。
图:国家天文台发布的13万多个星系团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1Gpc约等于32.62亿光年)。
2012-03-31
-
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学术年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
3月18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学术年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
实验室主任赵刚做了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及未来发展规划。
光学天文研究部总工程师姜晓军介绍了实验室2.16米等中小型望远镜的技术维护和升级改造以及望远镜和CCD技术研发等工作进展。
此外,部分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就实验室2011年度推动实质性国际合作和相关科研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做了相关报告。
此次年会期间,还召开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这也是根据相关评估反馈意见和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召开的调整后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确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尽快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目标。
3月18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学术年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天文处处长董国轩、项目主任刘庆忠,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天文力学空间科学处副处长薛艳杰等出席会议。实验室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部分返聘职工,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的知名学者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副台长郑晓年、副台长郝晋新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应邀参加。
与会领导对实验室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实验室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科学目标为牵引,完善顶层设计,做到“定位明确,结构合理,优势理清,重点突出”;加强科研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围绕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计划开展运行维护和科学预研工作,为LAMOST正式光谱巡天做好准备;加强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室学术交流,依托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LAMOST,发挥自身在“院校共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争取早日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序列。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实验室两大主要研究方向“银河系结构与演化”和“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组织了18个科学报告,深入探讨能够基于LAMOST巡天数据开展的前沿科研课题,交流和激发新的科研想法。实验室主任赵刚做了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及未来发展规划。实验室副主任赵永恒介绍了LAMOST先导巡天工作进展,截止报告时已发布36.7万条光谱;实验室副主任周旭介绍了配合LAMOST正式光谱巡天的南银冠U波段测光巡天工作进展,其极限星等比SDSS暗近2个星等;实验室副主任邓李才介绍了LAMOST银河系巡天计划和银河系先导巡天进展,并提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与会人员讨论。光学天文研究部总工程师姜晓军介绍了实验室2.16米等中小型望远镜的技术维护和升级改造以及望远镜和CCD技术研发等工作进展。此外,部分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就实验室2011年度推动实质性国际合作和相关科研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做了相关报告。整个年会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活跃。
此次年会期间,还召开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这也是根据相关评估反馈意见和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召开的调整后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潮、常务副主任严俊、副主任吴岳良、委员褚耀泉、韩占文、高煜、赵刚、赵永恒、周济林等出席了会议,实验室科研骨干周旭、詹虎、姜晓军等列席参加。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定位,认真分析了实验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讨论了实验室在科研队伍建设、与高校共建、管理等方面已有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确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尽快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目标。
2011年度,实验室涌现出一批工作突出的青年工作者,为了鼓励先进,激励全体成员拼搏创新,实验室首次评选出5位“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优秀青年工作者”(获奖者:徐岩、李荫碧、白仲瑞、张天萌、王金虎),并评选出3位“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优秀青年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获奖者:高长军、贾磊、曹子皇)。在学术年会期间,实验室举行了颁奖仪式,实验室主任赵刚宣布获奖名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潮为获奖者颁奖。
颁奖仪式结束后,举行了短暂而温馨的联欢活动,与会领导与实验室成员亲切互动。在婉转的歌声和愉悦的舞步中,成员们彼此传达着团结、融洽、平实、温暖的协作氛围。最后,一曲《明天会更好》表达了实验室全体成员携手共建实验室美好明天的信心、决心和激情。
严俊台长讲话
汲培文主任讲话
实验室主任赵刚作2011年度主任工作报告
从左至右,实验室副主任赵永恒、周旭、邓李才和光学天文研究部总工程师姜晓军作相关报告
实验室部分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报告相关科研和国际合作研究进展 (左至右:薛随建、詹虎、罗阿里、吴宏、王益萍)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实验室主任赵刚宣布获得“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优秀青年工作者”和获得提名奖的获奖人员名单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潮为获得“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优秀青年工作者”的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左至右:徐岩、李荫碧、林潮、白仲瑞、张天萌、王金虎)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潮为获得“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优秀青年工作者”提名奖的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左至右:高长军、贾磊、林潮、施建荣(代曹子皇))
联欢瞬间
与会人员合影
2012-03-30
-
国家天文台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第二届三次会议
3月15日,国家天文台职工大会暨职工代表大会第二届三次会议在台多功能厅召开。
近250位职工参加了全台职工大会。
职代会由职代会(工会)副主席陆烨主持,职代会副主席彭勃对2011年台职代会(工会)工作进行了总结,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春来对2011年职代会提案落实情况和2012年职代会的提案征集情况分别做了说明,工会会计张东坡报告了台工会财务情况,经审委员会主任王钢做了经审报告,他表示,台工会经费使用合理,符合有关规定。
会上,陆烨就涉及台职工切身利益的《国家天文台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向参会代表做了说明,并提请大会讨论。
职工代表分成4组,对三个工作报告以及《台长任期目标》、《国家天文台公费医疗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
职代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圆满结束。
让职工真正参与研究所的事务,充分发表意见,积极提出建议,才能使职工与研究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月15日,国家天文台职工大会暨职工代表大会第二届三次会议在台多功能厅召开。近250位职工参加了全台职工大会。大会由台党委书记刘晓群主持,台长严俊首先传达了白春礼院长在2012年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介绍了《台长任期目标》。在严台长的《2011年全台工作报告》中,对全台亮点工作、科研进展及成果、经费使用以及党群工作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对院和我台“一三五”规划做了详细地阐述。会上,工程项目处处长包曙东进行了全台保密教育。
全台大会后,即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共有57名职工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还特邀了离退休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台领导、党委委员和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列席会议。
职代会由职代会(工会)副主席陆烨主持,职代会副主席彭勃对2011年台职代会(工会)工作进行了总结,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春来对2011年职代会提案落实情况和2012年职代会的提案征集情况分别做了说明,工会会计张东坡报告了台工会财务情况,经审委员会主任王钢做了经审报告,他表示,台工会经费使用合理,符合有关规定。会上,陆烨就涉及台职工切身利益的《国家天文台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向参会代表做了说明,并提请大会讨论。
职工代表分成4组,对三个工作报告以及《台长任期目标》、《国家天文台公费医疗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全台工作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内容全面详实,如实地反映了全台2011年的工作情况;《台长任期目标》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为全台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代表们同时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国家天文台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提出了问题和修改意见,医务室医生盛海英对提问进行现场解答。最后与会代表一致鼓掌通过了三个工作报告。职代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圆满结束。
正如职代会副主席彭勃在闭幕词中指出的那样,经过一年的努力,台工会收获了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台工会将以“合格职工之家”的验收通过为新起点,不断发挥工会各项职能,加强工会各项工作,通过职代会这一民主管理的基本渠道和基本形式,进一步推进国家天文台内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刘晓群书记主持全台大会
严俊台长做全台工作报告
陆烨主持职代会 包曙东进行保密教育
彭勃做职代会(工会)工作报告 李春来做提案工作报告
代表分组讨论
2012-03-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