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省委书记王东峰调研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6月23日,河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考察调研。他强调,河北省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国家天文台工作,齐心协力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为国家和民族天文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6月23日,河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考察调研。河北省委,省发改委,承德市、兴隆县等省市县主要领导,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副台长刘继峰以及兴隆观测基地负责人等陪同调研。
赵刚介绍了国家天文台有关情况以及进一步加强台省合作的建议,兴隆观测基地、LAMOST运行发展中心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兴隆观测站基本情况和LAMOST望远镜运行发展情况。
王东峰实地了解了兴隆观测基地建设运行、望远镜天文观测、科普教育等有关情况,商谈了台省合作事宜。他强调,河北省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国家天文台工作,齐心协力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为国家和民族天文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0-06-24
-
我国火星探测70米天线整体吊装成功
为实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来自4亿公里距离之遥的微弱信号的数据接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天津武清站新建了70米天线( GRAS-4 )高性能接收系统。4月25日, 70米天线在天津武清成功进行了反射体的整体吊装。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是完成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任务的关键设备。GRAS-4天线整体吊装成功.
为实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来自4亿公里距离之遥的微弱信号的数据接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天津武清站新建了70米天线(GRAS-4)高性能接收系统。4月25日,70米天线在天津武清成功进行了反射体的整体吊装。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是完成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任务的关键设备。
GRAS-4天线为轮轨式全可动卡塞格伦天线,工作频段为S、X和Ku。该天线采用了主副反射面修正赋型技术和多频段组合设计技术,在提高天线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旁瓣电平,减少了系统噪声,提高了抗干扰能力。GRAS-4天线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竣工验收。总重约2700吨,主反射面直径70米,由16圈共1328块高精度的实面板组成。
与探月任务不同的是,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数据接收模式由单天线接收改为多天线组阵模式,即GRAS-4天线将与北京密云站GRAS-1(50米口径)和GRAS-3(40米口径)、云南昆明站GRAS-2(40米口径)等天线联合观测,以达到最大的接收性能指标,从而提高星地链路传输码速率,为我国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和更有显示度的科学成果提供坚实基础。
GRAS-4天线整体吊装成功
GRAS-4天线建成后的效果图
GRAS-4天线与火星探测器数传通信示意图
2020-04-26
-
国家天文台联合揭示星际来客“奥陌陌”起源
人类确认发现的第一个星际天体奥陌陌的起源刚被揭晓。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对天体近距飞越恒星过程中的结构和热力学演化展开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他们发现恒星的潮汐力会将天体撕碎成许多的细长型碎片,同时潮汐作用可使部分碎片的速度增大至超过恒星的逃逸速度,使它们成为星际天体。随着我国和国际上各个巡天望远镜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未来将会在太阳系内发现更多的星际天体,到那时,我们将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天体的性质,对星际天体的数量有着更精确的评估。艺术家描绘的奥陌陌潮汐撕裂形成过程(来源:北京天文馆/喻京川)。
人类确认发现的第一个星际天体奥陌陌的起源刚被揭晓。
北京时间4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韵博士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这类星际天体的形成机制和成为星际天体的过程。论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奥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统中恒星的潮汐作用撕碎并甩出的碎片,数值模拟结果首次全面系统地复现了奥陌陌的所有特征。
2017年10月,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闯入太阳系的系外小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其命名为“奥陌陌”(1I/‘Oumuamua)。作为人类观测到的首个星际天体,奥陌陌的到来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奥陌陌独特的性质也引发了学术界对原有星际天体形成和演化机制的重新讨论。奥陌陌长约为100米,长短轴的比例为6:1–10:1,远远大于已知太阳系内小天体的长短轴比例,具有极其特殊的狭长外形。奥陌陌在运动过程中伴随着快速旋转,并且它的自转轴不固定。
在奥陌陌被发现之前,现有的行星系统理论认为彗星更容易被其原有行星系统甩出,并且由于彗星比同尺寸的小行星更为明亮,可观测到的星际天体应多为彗星。因此,天文学家希望利用观测的手段验证奥陌陌属于彗星的猜想。但是,即便调用了几乎所有的天文望远镜,人们都没有发现它有向外喷射气体和尘埃的迹象,从而推测奥陌陌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彗星。然而在对奥陌陌轨道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后发现,只有引入一个相当大的非引力项才能使其轨迹得到合理解释。彗星的向外喷气行为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非引力加速度,但这似乎不能解释拥有小行星外表的奥陌陌。而因太阳光压作用引起的非引力加速度仅对具有超大面积-质量比的物体才有效——这需要奥陌陌具有超乎寻常的疏松结构。在奥陌陌消失两年后,关于它的形状和非引力加速度的谜团仍未解开,它的起源和成为星际天体的过程令天文学家们十分困惑,甚至有科学家猜测奥陌陌与外星生物存在有所关联。
上:艺术家描绘的奥陌陌(来源:ESO/M. Kornmesser);下:张-林数值模拟得到的奥陌陌(来源:国家天文台/张韵)
“奥陌陌的光谱性质显示它在原来的行星系统中曾经受到恒星的强烈热辐射,这个特征可以通过近距飞越恒星产生,而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可能使得奥陌陌的母体被恒星的潮汐作用撕裂,并将奥陌陌甩出原系统,”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张韵谈到,“正是这一个最平凡的性质启发了我们着手研究潮汐撕裂星际天体形成理论”。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对天体近距飞越恒星过程中的结构和热力学演化展开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他们发现恒星的潮汐力会将天体撕碎成许多的细长型碎片,同时潮汐作用可使部分碎片的速度增大至超过恒星的逃逸速度,使它们成为星际天体。这些碎片具有翻滚旋转的特征,长短轴的比例大多数高于5:1,有些甚至能够高于10:1。在潮汐撕碎过程中,这些碎片的表面因恒星炽热灼烤而融化。当远离恒星时,融化的表面重新凝结使得碎片的整体结构具有很强的粘结力,从而可以维持所形成的细长形状的结构稳定性。恒星的热辐射同时也会加热这些碎片内部,使得它们体内的可挥发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大量消耗殆尽。因此,它们的光谱性质具有小行星的特征并失去了明显的彗星活动表现。同时,热力学分析显示,一些升华温度较高的可挥发性物质(如水冰等)能够在地下数十厘米处保存完好。在奥陌陌的太阳系短途旅行中,这些剩余的水冰可被太阳的热辐射激活喷发,提供了所观测到的非引力加速度。由于潮汐力的强度随着恒星密度的增大而增强,这种潮汐撕裂现象能够发生在密度较大的矮恒星附近。而对于太阳而言,其密度相对较低,不足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因此太阳系内并未发现类似奥陌陌的小天体。
近距飞越恒星潮汐撕裂过程(来源:国家天文台/张韵)
“类似奥陌陌的星际天体穿越太阳系不应该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概率上估计,每个太阳系周围的恒星系统平均至少可以产生百万亿数量级的类似星际天体,才能够解释奥陌陌闯入太阳系事件的发生概率。”张韵补充道。通过分析可能的母体来源及数量分布,他们发现从数千米直径的彗星到地球大小的行星均有可能是类奥陌陌星际天体在被潮汐撕碎甩出前的母体,所产生的星际天体数量恰好可以解释奥陌陌的出现概率。
随着我国和国际上各个巡天望远镜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未来将会在太阳系内发现更多的星际天体,到那时,我们将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天体的性质,对星际天体的数量有着更精确的评估。奥陌陌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共同负责人马修·奈特评价道:“在奥陌陌之后,我们不得不彻底改变我们对于星际天体的认知。这项研究提出的星际天体形成机制出色地解释了关于奥陌陌的所有谜团,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年内会发现新的星际天体,看看它们是否具有类似奥陌陌的性质将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是这样,则可能表明这个机制描述的过程是普遍的”。
耶鲁大学天文系教授格雷戈里·拉夫林表示,这项研究非常巧妙地运用行星系统演化过程的普遍现象解释了奥陌陌所有的特征,显示了星际间物质扩散的高效性,为人类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由于这些星际天体在被甩出前反复经过原行星系统的宜居带,组成生命的有机物质可能通过这些天体在星际间传播,为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提供了新的思路。
艺术家描绘的奥陌陌潮汐撕裂形成过程(来源:北京天文馆/喻京川)
2020-04-14
-
国家天文台LAMOST DR7数据集正式发布
在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2019年6月, LAMOST第七年光谱巡天圆满结束,这也是LAMOST开展中分辨率光谱巡天的第一年。经过9个月的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 2020年3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七年的LAMOST DR7数据集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中分辨率光谱巡天采用中、低分辨率交替进行的光谱巡天模式,即暗月夜继续开展低分辨率光谱巡天,亮月夜进行二期中分辨率光谱巡天,大月夜进行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发布光谱总数达到1448万条:其中低分辨率光谱1060万,中分辨率非时域光谱101万,中分辨率时域光谱287万。天文学家将基于LAMOST千万光谱不断刷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在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2019年6月,LAMOST第七年光谱巡天圆满结束,这也是LAMOST开展中分辨率光谱巡天的第一年。经过9个月的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2020年3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七年的LAMOST DR7数据集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
经过一年测试观测,LAMOST中分辨率巡天策略、观测目标及数据处理能力均已达到巡天要求,2018年10月5日,LAMOST二期中分辨率光谱巡天正式启动,预计2023年6月结束。中分辨率光谱巡天采用中、低分辨率交替进行的光谱巡天模式,即暗月夜继续开展低分辨率光谱巡天,亮月夜进行二期中分辨率光谱巡天,大月夜进行高分辨率光谱观测。 因此,发布的DR7数据集中包括常规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中分辨率光谱数据两部分。DR7共包括4926个低分辨率观测天区,680个中分辨率观测天区。发布光谱总数达到1448万条:其中低分辨率光谱1060万,中分辨率非时域光谱101万,中分辨率时域光谱287万。DR7高质量光谱数(S/N>10)达到1143万条。同时,DR7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一个约700万组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其中部分恒星首次增加了碳、镁、钙等12种化学元素的金属丰度参数,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恒星参数星表。
具体的数据信息如下: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LAMOST DR7数据发布搭建了专门的数据发布平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dr7.lamost.org/)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自巡天以来,天文学家利用LAMOST数据发表科研成果550余篇,引用5000余次。2019年共发表论文136篇,其中外国天文学家利用公开数据发表成果45篇,占33%,基于中分辨率光谱数据发表科研论文5篇。
上图为LAMOST先导巡天和低分辨率巡天前七年天区覆盖图,下图为LAMOST中分辨率光谱巡天第一年天区覆盖图。
2019年度代表性成果如下:1)在LAMOST数据中发现了一颗7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超过了理论预言的恒星级黑洞的质量上限。这一成果开创了搜寻恒星级黑洞的新方法,对现有的恒星理论提出了挑战;2)首次在银河系中发现低镁的快中子俘获过程元素超丰恒星,开创了用化学DNA识别银河系中“星系际移民”的新方法;3)在银河系晕中发现40余个子结构,首次得到了银河系晕中大样本子结构的六维参数信息,精确地展现出银河系现在的结构及过去的吸积历史;4)首次精确地描绘了银河系外晕中人马座星流的三位空间轨道分布;5)利用LAMOST光谱验证了只有30%的类太阳恒星周围存在“超级地球”,太阳系不存在“超级地球”属于正常现象;6)首次认识到场星双星已不是原生状态,而在诞生之初就发生变化;7)发现44颗富锂巨星候选体,构建了目前国际上一致性最好、数据量最大的高分辨率富锂巨星样本;8)发现16032颗OB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准确度最高的OB星表,该星表已被作为基础数据用于研究银河系外盘年轻恒星的运动;9)发现6颗Oe星,为目前世界上仅发现的13颗Oe星样本扩充了50% 的成员;10)证认42552颗类星体,其中17128个是被LAMOST首次发现,为研究类星体光谱变化、发现特殊类星体等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光谱数据;11)补充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缺失的星系光谱,凑成2400余对星系对,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目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141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937位用户正在利用数据开展研究工作。LAMOST已进入中、低分辨率观测的新时代。天文学家将基于LAMOST千万光谱不断刷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2020-04-02
-
国家天文台基于嫦娥四号测月雷达揭开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的面纱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苏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我国月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重大发现。该团队利用嫦娥四号玉兔二号月球车上搭载的测月雷达,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发现地下物质由低损耗的月壤物质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块组成。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撞击过程对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动规模与历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工作通过嫦娥四号测月雷达的直接就位测量,获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月表下物质的特性参数,以及溅射物内部地层序列。人类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苏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我国月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重大发现。该团队利用嫦娥四号玉兔二号月球车上搭载的测月雷达,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发现地下物质由低损耗的月壤物质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块组成。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撞击过程对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动规模与历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盆地内的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冯卡门撞击坑形成于前酒海纪,中心位置为44.45°S, 176.3°E,直径约为186千米。坑内地形相对平坦,坑底被玄武岩填充,玄武岩表面相当一部分区域被周边大型撞击坑的溅射物所覆盖,并广泛分布着二次撞击坑。
测月雷达好比是一台给月球做CT的设备,它在2019年1月4日早上9点29分35秒开始工作。此次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前两个月昼期间500 MHz的高频通道雷达所探测的数据。和嫦娥三号相比,嫦娥四号测月雷达高频通道的穿透深度是嫦娥三号的三倍多。研究团队计算分析了月球浅层物质的特性参数,包括电磁波在月表下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介电常数、密度、损耗角正切和钛铁含量等。根据获得的物性参数和雷达图像,沿着月球车行走的106米的路径,在深度40米的范围内,识别出了三个不同次表层地层单元。第一单元为从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细粒月壤,内嵌有少量石块,此月壤层形成于多个撞击坑互叠的溅射物之上,这些溅射物可能来自周边的芬森(Finsen)和 冯卡门 L撞击坑等。第二单元从地下12米到24米,这是雷达图像上回波强度最大的区域,表明内部存在大量的石块,甚至形成了碎石层和碎石堆,说明溅射物的沉积不仅仅是地毯式的铺散,也会伴随着物质之间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击坑结构扰动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第三单元从地下24米到40米,雷达回波明暗交替变化,是不同时期、更古老的溅射物的沉积和风化产物。深度40米以下雷达信号微弱,高频通道雷达信号已无法推断其物质特性。结合区域地质历史,推测在嫦娥四号着陆点附近,完整的月海玄武岩覆盖在月表以下大于40米的深度。
这项研究工作通过嫦娥四号测月雷达的直接就位测量,获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月表下物质的特性参数,以及溅射物内部地层序列。人类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国际科学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于北京时间2月27日凌晨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嫦娥四号着陆区地下分层结构
2020-02-27
-
国家天文台举办2019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
1月19日,国家天文台举办2019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台领导,院士,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台学术委员会委员,职代会常设主席团成员,各研究部主任及各科研单元负责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支撑部门负责人,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各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和职工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主持。2019年是国家天文台实施“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全台广大干部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发展之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优秀科研团队代表上台领奖.
1月19日,国家天文台举办2019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台领导,院士,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台学术委员会委员,职代会常设主席团成员,各研究部主任及各科研单元负责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支撑部门负责人,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各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和职工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主持。
会上,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代表台领导班子作了题为《凝心聚力,担当作为,笃定前行,为建设国际一流天文台而奋斗》的2019年度工作报告,重温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天文台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报告了本届班子任期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回顾了2019年主要工作进展和亮点成效,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明确了2020年重点工作举措。各研究部负责人分别作了2019年度工作报告。
大会还对国家天文台2019年优秀科研团队和先进个人及2019年度质量管理、保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2019年是国家天文台实施“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全台广大干部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发展之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全年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变化、新进展和新面貌,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0年,国家天文台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成果产出,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着力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圆满实现“一三五”规划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和国家天文台组建20周年。
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做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优秀科研团队代表上台领奖
2020-01-20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随着性能提升,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FAST 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设想,利用贵州省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历经5年半的艰苦建设,FAST团队攻克了望远镜超大尺度、超高精度的技术难题,高质量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期。
国际传统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调试周期一般不少于4年,而FAST巨大的接收面积使其结构系统更为复杂。FAST团队经过2年的紧张调试工作,实现了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数项关键指标超过预期,于 2019年4月通过工艺验收并向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FAST自试运行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同时,FAST在调试阶段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取得了阶段性科学成果。
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 FAST工程建设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了我国射电天文研究和技术水平,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FAST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促进我国天文学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表示:FAST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FAST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显著提高了我国相关学科、相关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性能提升,FAST科学潜力已初步显现,目前探测到146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102颗已得到证认。FAST已实现偏振校准,并利用创新方法探测到银河系星际磁场。未来3-5年,FAST的高灵敏度将有可能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催生突破。国家天文台正在进一步积极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如何发挥FAST优良性能,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2020-01-11
-
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团队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称号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中国科学院组织评选“ 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集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科学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1月9日下午, “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 — — 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发布会在京举行,经评选,张敬杰等8个个人和团队获得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称号,其中,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团队获2019年度团队荣誉。FAST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快速实现了望远镜的系统集成,提前完成了功能性调试任务,并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各专业组的验收。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中国科学院组织评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集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科学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院职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1月9日下午,“弘扬科学家精神 做新时代追梦人”——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发布会在京举行,经评选,张敬杰等8个个人和团队获得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称号。其中,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团队获2019年度团队荣誉。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科学》杂志曾4次报道FAST进展,《自然》把FAST落成启用列为2016年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2016年落成启用,再到完成调试并取得一系列科学成果,FAST团队历经25年扎根贵州大山深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追赶、领先、跨越”的精神。
“中国天眼”FAST拥有3项自主创新:一是利用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二是自主发明了主动变形反射面,三是自主提出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平台和并联机器人。在FAST团队共同努力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实现了中国大科学工程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同时,FAST全新结构和苛刻的技术要求,推动了中国众多高科技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西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这些都离不开默默奉献的FAST团队的辛勤付出。
FAST的建设和调试工作涉及天文、力学、结构、测量、控制、电子学等多学科领域,具有强交叉学科特点。自2011年开工建设伊始,FAST团队全体人员肩负起望远镜现场建设重任,开始了异地坚守、舍家为业的奉献之旅。从工程建设到开展调试,FAST团队人员始终驻守望远镜现场,每个月都要保证26天以上驻场时间,长期与家人分居两地。FAST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快速实现了望远镜的系统集成,提前完成了功能性调试任务,并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各专业组的验收。
2020-01-09
-
-
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8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 )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8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图1 LB-1的艺术想象图 (喻京川绘)
黑洞是一种本身不发光的神秘天体。任何物质,包括光也无法从它身边逃离。根据质量的不同,黑洞一般分为恒星级黑洞、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这其中,恒星级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的,是宇宙中广泛存在的“居民”。理论预言银河系中有上亿颗恒星级黑洞,但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仅在银河系发现了约20颗恒星级黑洞——而且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气体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的、质量均小于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找到新的方法,发现数量巨大、没有X射线辐射的黑洞,成了天文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016年秋季开始,国家天文台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LAMOST开展双星课题研究,历时两年监测了一个小天区内3000多颗恒星。结果发现,在一个X射线辐射宁静的双星系统(LB-1)中,一颗8倍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着周期性运动。不同寻常的光谱特征表明,那个“看不见的天体”极有可能是一颗黑洞。研究人员随即进行了“确认”:他们通过西班牙10.4米口径加纳利大望远镜和美国10米口径凯克望远镜,进一步确认了LB-1的光谱性质,计算出该黑洞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70倍。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之久的监测时间里,LAMOST共为这项研究做了26次观测,累积曝光时间约40个小时。刘继峰表示,如果利用一架普通四米口径望远镜来寻找这样一颗黑洞,同样的几率下,则需要40年的时间——这充分体现出LAMOST超高的观测效率。
图 2 LB-1和引力波并合事件、X射线方法发现的黑洞的质量分布
目前恒星演化理论预言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只能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颗新发现黑洞的质量已经进入了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的“禁区”。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从2015年起,通过探测引力波的方法发现了数十倍太阳质量的黑洞;2017年,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因在LIGO的建造和引力波探测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LIGO台长大卫·雷茨评论,“在银河系内发现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将迫使天文学家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模型。这一非凡的成果,将与过去四年里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及欧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探测到的双黑洞并合事件一起,推动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复兴”。接下来,利用LAMOST极高的观测效率,天文学家有望发现一大批“深藏不露”的黑洞,开创批量发现黑洞的新纪元。
这项工作是基于LAMOST(中国兴隆)、加纳利大望远镜(西班牙加纳利群岛)、凯克望远镜(美国夏威夷)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美国)的观测数据完成的。本研究共包括55位作者,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波兰和荷兰7个国家28家单位。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66-2。
2019-11-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