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天文系成立大会成功举行
    9月30日上午9点,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天文系和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实测天体物理中心成立大会在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成功举行。出席大会的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熊大闰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石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纪委书记毛瑞青。南充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迎晓,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安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聂应德,副校长李健,原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树政。  9月30日,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天文系和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实测天体物理中心成立大会在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成功举行。出席大会的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熊大闰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石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纪委书记毛瑞青,南充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迎晓,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安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聂应德,副校长李健,原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树政,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昊天天文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30余个兄弟院校和天文台(馆)的专家学者。 
      成立仪式上,石硕书记代表国家天文台祝贺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的成立,感谢该校多年来为国家天文台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介绍了我国天文学研究与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规划,并表示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极大促进双方的继续深入合作与交流,希望联合中心办成国家天文台与高校合作的典范。王安平书记代表西华师范大学对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国家天文台多年来对该校天文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还表示学校将以联合实测天体物理中心与天文学系的成立为契机,继续大力支持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相关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天文台在人才培养及科研方面的合作,依靠国家天文台的人才技术力量和科研设备,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人才,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根据国家天文台同西华师范大学校签订的台校合作协议,国家天文台将与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天文学本科专业。 
      熊大闰院士应邀担任天文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武向平院士应邀担任天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邓李才研究员应邀担任天文系主任。王安平书记代表学校颁发了聘书。武向平院士、邓李才研究员分别致辞。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实测天体物理中心同日成立。西华师范大学王安平书记、国家天文台石硕书记、紫金山天文台毛瑞青书记、基金委董国轩副主任、杨树政教授分别为天文系、联合实测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台揭牌授牌。共建单位代表石硕书记、毛瑞青书记,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学周济林院长和天文台馆代表、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首席研究员分别致辞。揭牌仪式后,石硕书记代表国家天文台向西华师范大学赠送了贰拾万元教育基金。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全日制重点师范大学,学校始建于1946年。目前该校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硕士点,招收理论物理、核天体物理等7个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多年来,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为国内天文研究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天文系,作为四川高校首个成立的天文系,是国家天文台与西华师范大学之间长期亲密合作的结晶,它的成立为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石硕、西华师大党委书记王安平为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天文系成立揭牌授牌。(从左至右为:王安平书记、邓李才研究员、石硕书记) 

    熊大闰院士应邀担任天文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武向平院士应邀担任天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邓李才研究员应邀担任天文系主任。王安平书记代表学校颁发了聘书。(从左至右为:熊大闰院士、武向平院士、邓李才研究员、王安平书记) 
        
    2016-10-09
  • 兴隆观测基地首次成功实现与墨子号天地对接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1米望远镜(图1)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重要通信地面站承担了多项测试实验和天地一体化实验任务。2016年8月16日凌晨墨子号发射成功后,卫星进入了在轨测试阶段。对全国布站的5个量子通信地面光学站而言,完成天地一体化实验的最大难度为星-地光路的对准,即要求卫星发射的光子准确到达预定的地面光学站,让天上的“针尖”对上地面的“麦芒”,而“针尖”始终处于高速飞行状态,能否实现“针尖对麦芒”的高精度天地对接是天地一体化实验的重要基础。 
      2016年8月21日凌晨,兴隆基地1米望远镜首次利用星载宽信标光成功跟踪捕获了墨子号,墨子号直接进入量子终端精视场(1′),跟踪稳定(图2)。 
      8月26日凌晨,星载开启窄信标光(能量更高、发散角更小),兴隆地面站成功实现了天地实时对接,并接收到850nm的通信信号,是5个地面量子通信站中首个完成对接测试实验的地面站。8月27日凌晨,再度成功进行了天地对接验证(图3),兴隆地面站已经初步具备星地对接实验条件。 

    兴隆观测基地1米望远镜(左)

      2016年8月21日,1米望远镜首次跟踪捕获墨子号 (左图为粗跟踪视场(20′),右图为精跟踪视场(1′)) 


      2016年8月27日,兴隆地面站星地对接再次验证(红色光为望远镜发射地面信标光,绿色光为星载窄信标光) 
     
     
    2016-08-29
  • “黔南星”命名仪式在都匀市举行
    8月8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都匀市杉木湖中央公园,举行了“黔南星”命名暨纪念雕塑落成仪式。贵州省领导,黔南州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领导,国家天文台领导、 FAST工程代表出席了命名仪式。贵州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蒙启良,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嘉甫,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黔南州龙长春书记,国家天文台BATC大视场巡天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周旭共同为“黔南星”雕塑揭幕。贵州省、黔南州、国家天文台领导为“黔南星”雕塑揭幕。  8月8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都匀市杉木湖中央公园,举行了“黔南星”命名暨纪念雕塑落成仪式。贵州省领导,黔南州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领导,国家天文台领导、FAST工程代表出席了命名仪式。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党委副书记郑晓年宣读了“黔南星”命名公报和证书。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颁发了“黔南星”命名公报、证书和轨道运行图。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致辞向国家天文台表示感谢。贵州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蒙启良,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嘉甫,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黔南州龙长春书记,国家天文台BATC大视场巡天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周旭共同为“黔南星”雕塑揭幕。 
      黔南州居住有43个民族,全州总人口420万,也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台地所在地。2016年为黔南州建州60周年,同时也是FAST建成之年,经黔南州申请,国家天文台提议将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具有命名权的国际永久编号第24956号小行星命名为“黔南星”,并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第99890号《小行星通报》正式通报国际社会)。 

      严俊台长向向红琼州长颁发“黔南星”命名公报、证书和轨道运行图 

      郑晓年副台长宣读“黔南星”命名公报和证书 

      贵州省、黔南州、国家天文台领导为“黔南星”雕塑揭幕 
    2016-08-10
  • “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项目通过验收
    由财政部支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于7月6日在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观测站通过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出席了验收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刘会洲主持。验收专家组由著名太阳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方成院士担任组长,上海天文台朱能鸿院士、大气物理研究所吕达仁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王水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院士及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捷教授等11位中外专家组成。同期举行的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也见证了本次验收会。  由财政部支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于7月6日在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观测站通过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出席了验收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刘会洲主持。验收专家组由著名太阳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方成院士担任组长,上海天文台朱能鸿院士、大气物理研究所吕达仁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王水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院士及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捷教授等11位中外专家组成。     
      验收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所建成的“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具有前所未有的在超宽带上同时以高时间、空间和频率分辨率观测太阳的能力,是国际太阳射电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先设备,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先进的观测手段,将极大的促进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     
      太阳剧烈活动研究是太阳物理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学科发展和科学前沿问题中部署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太阳物理界就提出过建设射电日像仪的各种方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颜毅华研究员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中国射电频谱日像仪的研制方案。财政部于2009年12月正式立项这一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建成的新一代太阳专用射电望远镜,由分布在方圆十公里的三条旋臂上的100面天线组成高、低频两个综合孔径阵列,具有在超宽频带上同时以高时间、空间和频率分辨率进行太阳观测的能力,将填补在太阳爆发能量初始释放区高分辨射电成像观测的科学空白。
      2014年底,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对国家天文台的“一三五”国际诊断评估认为:“国家天文台在包括太阳天文观测等三个方面的工作都是世界级水平的。中国射电频谱日像仪作为世界最好的太阳射电观测设备,其研制成功代表了现代射电日像仪的跨越式进步。可以期望至少未来十年,它将是最重要的该类太阳专用设备,中国太阳物理界将在这方面取得国际领导者的地位。”     
      杨卫主任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研制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他强调,中科院的科学家在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镇建设日像仪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了三种精神:一是仰望星空的精神,即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是自主创新的精神。做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才能提升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三是各民族融合的精神,正是在内蒙古各级政府、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才得以顺利完成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王恩哥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科研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科院历来高度重视科研装备自主创新研制工作,将其作为中科院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的成功研制,将在国际太阳物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升我国太阳活动预报和空间天气监测的能力。针对后续工作,他强调,设备研制成功后,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才是关键。要加快利用该设备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工作,鼓励国内外的科学家前来合作,取得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著名太阳物理学家国家天文台艾国祥院士、汪景琇院士和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锡林郭勒盟及正镶白旗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了验收会议。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和项目组全体成员也参加了会议。同期举行的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也见证了本次验收会。 
    2016-07-08
  •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完工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7月3日成功吊装,这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这只“观天巨眼”预计于今年9月全部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记者在FAST工程大窝凼台址现场看到,随着FAST工程总经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一声令下,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缓缓起吊,在完成了二次空中转接并用缆索吊下滑到指定位置后,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据介绍, 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这是7月3日拍摄的主体工程完成后的FAST全景。  7月3日上午10时50分,随着FAST工程总经理、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的一声令下,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缓缓起吊,在完成了二次空中转接并用缆索吊下滑到指定位置后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 
      主动反射面是FAST望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4450块的反射面板单元,包括4273块基本类型和177块特殊类型。反射面单元边长为10.4~12.4米,每块单元重427.0~482.5公斤,厚度约1.3m。 
      2015年8月2日, FAST反射面单元吊装工程开始施工。一块块反射面单元在地面经过拼装、测量、报验等严格的步骤形成合格单元后,通过塔吊、转运车、缆索吊等一系列复杂的高空工序将每一块单元运至指定位置进行安装。在克服了大尺度、高精度的拼装施工难点以及跨度大、位置高等吊装施工难题,经过11个月的努力,近30个足球场面积的反射面由一块块反射面单元逐渐铺设完成。 
      反射面工程也是FAST最后一个设备工程,其顺利完成标志着FAST工程主体工程的顺利完工。 
      其中反射面单元的设计、制造和拼装任务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与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承担,反射面单元的吊装任务由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担。 

    2016年7月3日,完成了FAST望远镜全部吊装

    工人正在安装最后一块面板
    2016-07-04
  • 国家天文台获得京区党建知识竞赛二等奖
      6月30日,国家天文台赵佳、张琪、孙健和刘怡思4位年轻的党员同志代表国家天文台、代表协作一片,参加了中科院京区党委组织的“学党史、知党情、谈创新、促科技”党建知识竞赛决赛,与其他9支队伍一决高下。比赛中选手们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比赛前,台党办从近三年入党的新党员和年轻的党员同志中选出了8名同志组成参赛队伍,备战此次比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队员们共同复习、互相考核,相互鼓励,团结协作,表现出了年轻人的朝气与勇气,也体现了新一代党员的刻苦与努力,做到了党章党规熟记于心,系列讲话常记心头。付出总有回报,在6月17日协作一片组织的预赛中,国家天文台代表队获得了第一名,与高能所一起代表协作一片参加京区决赛,并最终获得二等奖。 
      比赛只是形式,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党章党规常记于每一名党员心头,时时警醒。通过此次活动以及正在进行的“中央国家机关”党章党规网上知识测试活动,在台内掀起了学习党章党规的新高潮。希望全台党员同志将党章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做有实效。 

      知识竞赛现场 

      比赛选手合影 
    2016-07-03
  • 畅享运动,绽放活力——国家天文台举办第四届趣味运动会
    春末夏初的5月22日,中科院奥运村园区的篮球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来自国家天文台9个分工会的200余名职工和学生齐聚一堂,参加由台工会举办的2016年国家天文台第四届趣味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台工会一改过去拔河、足球射门等常见项目,以更多人都能参与的“毛毛虫竞速” 、 “快乐大脚”等项目,极大增强了运动会的参与度、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台工会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各分工会和全体运动员的积极配合下,国家天文台第四届趣味运动会画上圆满句号。台领导及台工会委员与获奖队伍合影。  春末夏初的5月22日,中科院奥运村园区的篮球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来自国家天文台9个分工会的200余名职工和学生齐聚一堂,参加由台工会举办的2016年国家天文台第四届趣味运动会。 
      本届运动会台工会一改过去拔河、足球射门等常见项目,以更多人都能参与的“毛毛虫竞速”、“快乐大脚”等项目,极大增强了运动会的参与度、趣味性和娱乐性。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副台长、工会主席郑晓年,副台长李春来,纪委书记石硕等台领导出席了运动会开幕式,并以所在分工会会员身份参加了比赛项目。 
      迎着和煦的春光,比赛场上各分工会参赛队伍踌躇满志,一路拼杀。集体项目“毛毛虫竞速”十名队员配合默契,喊着“左右左右”的口号奔向终点;“袋鼠运瓜”比赛中,可苦了五大三粗的男生,场面尤为欢乐;个人项目争夺同样激烈,“平板支撑”比赛各位健身达人拼到浑身发抖;“指压板跳绳”更是考验各队参赛队员的强大忍耐力……整场运动会大家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加油声、记数声此起彼伏,充分体现了“团结默契、同心取胜”的特点。 
      大人们的运动会,小朋友的聚会地。你看,烈日下,爸爸妈妈们正在摩拳擦掌,树荫下,三五成群的小朋友们也在比划着,玩得不亦乐乎。 
      中午时分,各项赛事陆续结束,比赛成绩纷纷出炉,冠亚季军花落各家,并决出了团体总分前三名及六项集体特别奖。但此时此刻,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开心最好! 
      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台工会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各分工会和全体运动员的积极配合下,国家天文台第四届趣味运动会画上圆满句号。奔跑、跳跃,流汗、欢笑,期待下一次场上再相聚……  

      机关分工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探月分工会获得团体亚军

    射电分工会获得团体季军
     
      台领导及台工会委员与获奖队伍合影 
    2016-05-24
  • 国家天文台篮球队喜获京区职工篮球比赛第四名
    5月12日,由京区体协主办的2016年中国科学院京区职工篮球比赛在中关村体育场落下帷幕。此次比赛从4月28日开始,共吸引了来自京区47个研究所和院属企业的代表队参加比赛,其参与人数与竞技水平堪称历届比赛之最。面对强敌,国家天文台代表队团结一心, “拼”字当头,历经半个月的艰苦鏖战, 9场比赛的胜负输赢,国家天文台篮球健儿力克多支实力代表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5月12日,由京区体协主办的2016年中国科学院京区职工篮球比赛在中关村体育场落下帷幕。此次比赛从4月28日开始,共吸引了来自京区47个研究所和院属企业的代表队参加比赛,其参与人数与竞技水平堪称历届比赛之最。 
      面对强敌,国家天文台代表队团结一心,“拼”字当头,历经半个月的艰苦鏖战,9场比赛的胜负输赢,国家天文台篮球健儿力克多支实力代表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蛰伏几年后,国家天文台终于强势回归,再次捧回金灿灿的奖杯。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接到比赛通知的那天起,国家天文台工会及篮协就积极组织训练任务,开展热身赛,进行战术研讨,提高球队的实战能力。以年轻队员的活力,老队员的经验和沉稳,及团队集体主义精神闯过一道道难关,用一次次精彩的攻防为团队带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同时,国家天文台代表队也表现出优秀的精神面貌,他们服从裁判,尊重对手,文明参赛,取得了比赛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国家天文台篮球代表队 

      国家天文台篮球队获得京区篮球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参加定点投篮项目 

    球场风采
     
    2016-05-13
  • 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启动会在国台召开
    5月10日,由国家天文台邓元勇研究员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启动会议在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召开。该项目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多轮严格遴选,最终由国家天文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承担,是目前为止天文领域在基金委获得经费支持最大的项目(总经费为9136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出席了启动会。会议由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主持。他指出,条财局要进一步配合基金委做好项目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监理组的作用,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5月10日,由国家天文台邓元勇研究员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启动会议在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召开。该项目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多轮严格遴选,最终由国家天文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承担,是目前为止天文领域在基金委获得经费支持最大的项目(总经费为9136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委主任杨卫、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解思深、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孟庆国、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中科院条财局副局长曹凝、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南京大学方成院士、南京天光所崔向群院士、国家天文台汪景琇院士、西光所所长赵卫、上海技物所副所长戴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党委副书记副台长郑晓年、副台长郝晋新以及等出席了启动会。项目管理工作组、项目监理组、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组、用户委员会代表等近6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主持。 
      严俊台长对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项目启动后将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做好项目实施的条件保障工作。 
      王恩哥副院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向基金委各位领导对我院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条财局要进一步配合基金委做好项目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监理组的作用,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杨卫主任介绍了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的特点,并对项目的实施及管理提出重要意见,要求项目单位之间紧密协同,高质量完成项目目标。 
      会上还宣布了管理专家组和监理组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邓元勇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总体情况、计划进度、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和项目的进展情况等。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与会领导、专家对项目的建设目标、进度安排、风险分析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本次启动会,将有效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明确工作责任,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为项目的顺利进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讲话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讲话

      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主持会议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致欢迎词 

      项目负责人邓元勇作报告 

      启动会现场 
     
    2016-05-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