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天文台参加中科院第六届暨京区第十四届职工田径运动会
10月17日,以“增强职工体质,保障‘率先行动’ ”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六届暨京区第十四届职工田径运动会决赛在北京奥体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科院系统各单位的72个参赛队共269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9月19日的京区预选赛上,国家天文台近70名运动员参加了12个大项22个小项的首轮角逐,经过激烈比拼,共有37名运动员在决赛中参加了60米托球跑、 1500米、铅球、跳高、足球射门、一分钟跳绳、男子4乘100米接力、广播体操8个单项的角逐。同时,国家天文台工会也在台九个分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运动会决赛当天向主席台投递了65篇优秀的宣传广播稿,凭借良好有序的组织和团队精神面貌荣获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参赛队员及工作人员合影。 10月17日,以“增强职工体质,保障‘率先行动’”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六届暨京区第十四届职工田径运动会决赛在北京奥体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科院系统各单位的72个参赛队共269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国家天文台组织运动员、啦啦队员共120人参加了本届运动会决赛。在9月19日的京区预选赛上,国家天文台近70名运动员参加了12个大项22个小项的首轮角逐,经过激烈比拼,共有37名运动员在决赛中参加了60米托球跑、1500米、铅球、跳高、足球射门、一分钟跳绳、男子4乘100米接力、广播体操8个单项的角逐。
入场式上,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国家天文台代表团方阵在党委副书记郑晓年的带领下,高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聚力率先、勇攀高峰”的口号,以饱满的精神走过主席台,赢得了主席台领导、在场观众的欢呼和掌声。随着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宣布运动会开幕,比赛正式开始。
本届运动会上,国家天文台健儿遵守公正竞赛、公平竞争的原则,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在所领导级60米托球跑比赛中,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副台长郝晋新、副台长李春来积极参赛,展示了我台领导干部饱满的精神风貌。广播体操比赛中,国家天文台继续预选赛的出色表现,以整齐规范的动作和英姿飒爽的精神面貌博得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全院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我台拔河健儿们则通过几轮对抗,最终获得京区拔河比赛第七名。田径赛场上,运动员们同样表现不俗,李旸鹏荣获男子跳高第四名、杨潇荣获京区女子铅球第六名。同时,国家天文台工会也在台九个分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运动会决赛当天向主席台投递了65篇优秀的宣传广播稿,凭借良好有序的组织和团队精神面貌荣获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国家天文台在本届运动会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展示了我台大力发展职工健身工作的良好成效。多年来,台工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动职工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发展,营造科学健康、形式多样、深入持久的全民健身氛围,引导广大职工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天文台将以此次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台职工体育和健身活动的开展,为保障支撑“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天文台代表队方阵走过主席台
广播体操比赛
参赛队员及工作人员合影
2015-10-20
-
中国SONG项目一米望远镜实现初光并获取首批时序恒星光谱
8月30日星期日凌晨零点刚过, SONG项目1米望远镜通过连接在库德焦点的高分辨光谱仪,成功地获取了紫微左垣七( gamma Cephei , V = 3.21 )的短时序光谱,这标志着SONG项目团组为期4年的努力终于达成了初步的目标。这颗恒星是作为科学目标恒星进行试运行的候选源,这也意味着我们此刻获取的数据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图。Gamma Cephei是一个的红巨星双星,其主星具有较大振幅的震动,并含有一颗周期为900天的系外行星。 8月30日星期日凌晨零点刚过,SONG项目1米望远镜通过连接在库德焦点的高分辨光谱仪,成功地获取了紫微左垣七(gamma Cephei,V=3.21)的短时序光谱,这标志着SONG项目团组为期4年的努力终于达成了初步的目标。这颗恒星是作为科学目标恒星进行试运行的候选源,这也意味着我们此刻获取的数据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图1)。gamma Cephei是一个的红巨星双星,其主星具有较大振幅的震动,并含有一颗周期为900天的系外行星。这是我们将在测试阶段重点关注的观测目标。
中国SONG项目包括一米望远镜(图2,在初光后为望远镜拍摄的一副照片,在内部打光后转动圆顶,用Nubia Z9长曝光模式拍摄)及其附属的幸运成像系统和高分辨光谱仪,以及前期进入科学运行的50BiN网络中国节点望远镜(项目由西华师范大学全额投资,又名西华师大50厘米双筒望远镜)。SONG1米望远镜及终端仪器研制任务由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承担。该系统集成了薄镜面主动光学、幸运成像、碘盒定标高分辨视向速度测量(R=60000-120000,RV=1m/s)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此套设备将服务于恒星物理研究中两个主要的科学目标:(1)基于幸运成像技术的微引力透镜方法探测系外行星;(2)基于视向速度的星震学方法研究恒星内部结构。这是当前时域天文学的两个典型科学目标,其科学成果依赖于网络的建设。中国SONG项目是国际网络的一个节点,也是成功实现科学运行的第二个节点。中国节点的成功,意味着国际SONG计划继去年10月丹麦的SONG-Hertzsprung望远镜进入单节点运行之后,可以进入正式的网络化运行。这是实现整个网络科学目标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现初光后,在站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的Frank Grundahl和MadsAndersen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以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图3)。
实现初光是科学运行该设备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包括实现望远镜的全自动控制和与科学仪器联合运行。目前的软件环节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度开发,以实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全球网络节点。望远镜及仪器系统的试运行拟进行至少一年。从初步的分析看,系统完全实现了科学研究要求的技术指标。光谱仪分辨率高于120000(钍氩灯谱测试正式结果),gamma Cephei实测视向速度精度3米/秒。在进行深度调试,仪器性能稳定之后,我们将能实现预计的1米级的恒星视向速度观测精度。此设备将为国内恒星物理研究提供独一无二的平台,用以开展恒星震动、系外行星、多普勒成像、恒星元素丰度分析等等方面的前沿研究。
图1.Gamma Cephei的一段光谱。曝光时间120秒,R=80,000。S/N=140,视向速度精度约为3米/秒。叠加的绿色实线是Arcturus的高分辨标准光谱。
图2.SONG一米望远镜初光后的照片
图3.SONG项目组全体在站人员在获取第一批恒星时序后在简陋的控制室中举行了一个仪式,庆祝初光。
2015-09-01
-
国家天文台研究发现隐藏在最近类星体中的超大质量双黑洞
近日,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闫昌硕和合作者发现在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天体物理杂志》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 Yan , Lu , Dai , & Yu 2015 , ApJ .寻找、证认双黑洞对理解类星体和星系的形成演化以及进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中心主黑洞的质量约为1.5亿个太阳质量,而在圈洞内绕主黑洞旋转的次黑洞的质量则有4百万个太阳质量。这项发现不仅揭示了Markarian 231中存在密近超大质量双黑洞,它还表明很多类星体—由星系并合触发的活动星系的明亮核心— —中都有可能存在相互绕转的双黑洞。( Credit : NASA , ESA , and G . Bacon ). 近日,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闫昌硕和合作者发现在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天体物理杂志》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Yan, Lu, Dai, & Yu 2015, ApJ, 809, 117; DOI: 10.1088/0004-637X/809/2/117)。
观测表明绝大多数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在标准冷暗物质宇宙模型中,大质量星系是由小质量星系合并形成的,星系合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超大质量双黑洞。同时,富含气体的星系合并会导致气体向中心流入触发核活动性并形成类星体。因此,理论预期在相当多的类星体中存在超大质量双黑洞。然而观测上有关超大质量双黑洞存在的证据仍很模糊、稀少。寻找、证认双黑洞对理解类星体和星系的形成演化以及进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由国家天文台陆由俊和闫昌硕、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戴新宇、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于清娟组成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图一)的连续谱。根据哈勃望远镜对Markarian 231核心紫外辐射的观测和凯克等望远镜的光学观测数据,他们发现Markarian 231“极端并且令人惊奇的性质”可以很好地用超大质量双黑洞的吸积来解释。
如果在该类星体中心只存在一个黑洞,那么由其附近炽热气体形成的吸积盘就会发射大量的紫外射线。然而,观测显示来自盘中心的紫外辐射骤然减弱(图二)。这一特征就为吸积盘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绕中心黑洞旋转的面包圈洞结构(donut hole;图三)提供了有力观测证据。基于动力学模型,对此光学紫外连续谱的最好解释就是吸积盘中心是由两个相互绕转的超大质量黑洞构成,它们将吸积盘内区物质扫除殆尽。中心主黑洞的质量约为1.5亿个太阳质量,而在圈洞内绕主黑洞旋转的次黑洞的质量则有4百万个太阳质量。次黑洞携带有一小吸积盘并发射紫外辐射。它们的轨道周期为1.2年。双黑洞的共同旋绕会发射引力波、损失能量,并最终在几十万年后碰撞。
低质量的次黑洞是和Markarian 231并合的星系的遗迹。寄主星系的不对称性以及年轻的蓝色恒星的长长的潮汐尾,都表明它们近期经历过并合。并合的结果使得Markarian 231成为一个恒星形成率为银河系100倍的活跃星爆星系。落入中心的气体为黑洞“引擎”提供燃料,触发外流和气体湍流并进一步激发恒星诞生的大爆发。
这项发现不仅揭示了Markarian 231中存在密近超大质量双黑洞,它还表明很多类星体—由星系并合触发的活动星系的明亮核心——中都有可能存在相互绕转的双黑洞。该项研究为通过类星体的光学或紫外辐射缺失来系统搜寻这些超大质量双黑洞提供了样板。
8月27日,哈勃空间望远镜新闻中心宣布了这一发现(http://hublesite.org/news/2015/31)。另外,该项研究也被美国天文学会的NOVA网站选为亮点工作推介(http://aasnova.org/2015/08/24/hidden-pair-of-supermassive-black-holes/)。登录http://www.nasa.gov和http://hublesite.org/news/2015/31获得更多关于该研究和哈勃望远镜的图片和信息。
此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的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宇宙结构起源”专项的资助。
图一:Markarian 231的哈勃图像。(Credit:NASA,ESA,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ESA/Hubble Collaboration,and A.Evan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NRAO/Stony Brook University))
图二:Markarian 231的光学紫外辐射谱示意图。(Credit:NASA,ESA,and P.Jeffries (STScI))
图三:超大质量双黑洞吸积系统艺术想像图。(Credit:NASA,ESA,and G. Bacon)
2015-08-28
-
FAST工程第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
8月2日下午两点半,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正在建造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 FAST ) ,随着当天第一块拼装检测合格的反射面单元在FAST工程现场成功吊装,标志着FAST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反射面单元由缆索吊运至索网指定位置。 8月2日下午两点半,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正在建造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随着当天第一块拼装检测合格的反射面单元在FAST工程现场成功吊装,标志着FAST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FAST整个反射面面积约25万平米,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每个反射面单元由100块铆接式面板子单元组成,重量不超过500KG,共有186种规格,高度约1.3米。
反射面单元采用两台转运机车与两台半跨缆索吊联合的吊装方案,即用两台独立运行的转运机车沿圈梁环向运送反射面单元,再分别转给两台套半跨缆索吊,径向运送反射面单元至索网指定位置,再由施工人员到达索网节点位置装配固定。它的安装工程是FAST工程的主要技术难点之一,其关键问题主要包括:跨度大、位置高、工艺杂、干涉多等困难。该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表明反射面单元吊装难点已经得以解决。
整个反射面安装工程约耗时9个月,预计于2016年4月份完成。
反射面单元吊装
反射面单元空中转接
反射面单元由缆索吊运至索网指定位置
2015-08-03
-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考察FAST工程
2015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大窝凼施工现场视察、指导工作。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汪克强、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吴建国、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等办公厅、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学部工作局、新闻传播局的同志一同考察。国家天文台台长、 FAST工程经理严俊,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副台长、 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陪同考察并汇报了FAST工程进展。随后, FAST工程副经理李菂汇报了FAST工程早期科学目标的研究进展,并向来访领导详细介绍了FAST工程将在未来射电天文学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大窝凼施工现场视察、指导工作,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汪克强、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吴建国、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等办公厅、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学部工作局、新闻传播局的同志一同考察。国家天文台台长、FAST工程经理严俊,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陪同考察并汇报了FAST工程进展。
在FAST工程现场指挥部举行的现场办公会议上,郑晓年对FAST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播放了FAST工程进展视频。随后FAST工程副经理李菂汇报了FAST工程早期科学目标的研究进展,并向来访领导详细介绍了FAST工程将在未来射电天文学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
听完汇报和讨论后,白春礼院长首先代表院党组对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所有工程技术人员、承接项目的施工单位在一线付出的努力以及省、州、县各级政府对FAST工程给予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你们在FAST工程自2011年3月25日开工到现在的1554天中非常艰辛努力和支持保证了工程基本能够按期完成。
白春礼指出,当前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要争取明年的9月25日能够按期竣工。早日竣工,早日拿到数据,也是早日回报国家给予工程的投资。FAST是一个具有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大科学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不管是从材料、设计、环境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没有很多经验可循。这个工程走到今天,一方面体现了“追赶、领先、跨越”的FAST精神;另一方面,这个工程锻炼了一支包括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的队伍。更难能可贵的是,FAST前期科学研究做的非常好,包括前期科研人员的培训、与国外大型天文装置的合作以及项目课题的先进性。这些工作,锻炼了FAST的科研队伍,为使用FAST提供了一个先期基础,有利于更早地开展科学研究。FAST用自己的优势、特点做早期科学部署,探索国外设备不能达到的盲区,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推广。FAST在与国外进行的合作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院内合作,引导大家集中力量使这个大科学装置的投入与产出相比拟。
白春礼建议:1、我们要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和中咨公司,让经费缺口问题尽早得到圆满解决;2、希望贵州省、州、县政府能够支持解决FAST周边的电波环镜问题;3、贵州正在建立大数据中心,我们可以考虑是租用还是自己建设FAST数据中心。建议尽快将建立FAST数据中心的问题与国家发改委的同志沟通,将FAST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增加到调整方案中。4、大科学工程人员的评价要以提供服务质量、用户使用情况、设备完好性、重大产出成果为主,不以论文发表为唯一标准,尤其是对参与大科学中心的年轻同志不能按照搞基础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评价。对于从事大科学中心的单位也不能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的文章来评价,我们要鼓励科研人员能够稳定地努力工作。
最后,白春礼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在率先计划当中,FAST能够率先走一步,向党和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议结束后,白春礼一行在FAST工程技术人员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冒雨登上FAST反射面圈梁进行实地考察。
白春礼听取FAST工程进展报告作出指示
座谈会现场
白春礼一行冒雨登上反射面圈梁考察
2015-06-28
-
国家天文台挂牌成立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
6月8日,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合作有了实体依托单位。该中心的成立对于推进我国空间碎片技术发展,提升空间碎片管理和服务能力,保障我国航天器在轨运行安全,支撑我国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我国外空发展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由国防科工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管理,业务受国防科工局委托和指导,依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空间碎片设备设施和人才队伍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相关工作。 6月8日,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合作有了实体依托单位。该中心的成立对于推进我国空间碎片技术发展,提升空间碎片管理和服务能力,保障我国航天器在轨运行安全,支撑我国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我国外空发展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共同为中心揭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工程师田玉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参加揭牌活动。
许达哲表示,成立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充分发挥和利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已有的监测设施、人才队伍优势以及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统筹利用国内外各种监测数据资源,建立自主的空间碎片监测网,维护我国空间资源的安全。他要求中心紧密围绕太空安全和航天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提升监测和预警能力、技术研究能力、保障卫星安全的服务能力、国际规则制定能力。
阴和俊表示,中科院是我国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监测研究开展最早的部门,长期为国家航天局提供技术支持,在联合国空间碎片规则谈判中有力维护了我国权益。中科院将继续支持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的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太空活动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由国防科工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管理,业务受国防科工局委托和指导,依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空间碎片设备设施和人才队伍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相关工作。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承担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监测系统规划论证、总体方案设计和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承担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跟踪监测、风险研判和应急联动的日常运行保障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承担空间碎片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应用,建设和维护空间碎片自主编目动态数据库工作;承担空间碎片数据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协调联络,支撑开展空间碎片战略规划、技术发展和法律规范等研究工作。
空间碎片是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弃在太空的废弃物,也称“空间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箭体、固体火箭燃烧物、航天器在轨操作及碰撞解体产生的碎片等。目前,毫米级以上的空间碎片数以亿计,总质量达到几千吨。空间碎片的平均撞击速度为每秒10公里,厘米级以上空间碎片可导致航天器彻底损坏,毫米级或微米级空间碎片的撞击累积效应将导致航天器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据统计,我国在轨航天器已达129颗,平均每年发生与空间碎片100米以内的近距离危险交会达30余次。此外,每年都有许多空间碎片返回大气层。这些频繁发生的陨落事件,对地面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与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共同为中心揭牌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代表中心发言
揭牌仪式现场
2015-06-08
-
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正式签署
5月25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的共同见证下,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华为智利分公司总经理秦华以及圣玛利亚理工大学校长福恩扎利达( Darcy Fuenzalida )代表三方在智利圣地亚哥总统府签署共建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合作协议。该大学负责此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索勒博士认为,和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及华为公司共同开发天文大数据中心,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智利的天文科研水平,也将对智利其它的有关学科和技术领域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李克强总理见证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5月25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的共同见证下,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华为智利分公司总经理秦华以及圣玛利亚理工大学校长福恩扎利达(Darcy Fuenzalida)代表三方在智利圣地亚哥总统府签署共建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合作协议。
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是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自2013年10月成立以来率先开展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该数据中心将具备宽带传输、海量存储、高性能计算等天文大数据处理功能,使中智双方科研人员即时分享在智运行的国际先进天文观测装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从而开展最前沿的天文学研究工作。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主任王仲指出,中国天文学家现在正通过开展与智利及在智的各国天文学家的合作,以期在实测天文领域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华为智利分公司的业务经理谭阳表示,华为非常乐意发挥自身的特长,为在智利的国际天文学研究提供优质的服务。圣玛利亚理工大学作为智利顶尖的理工科大学与智利天文学界有长期、深入的合作,在研发智利“虚拟天文台”的项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大学负责此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索勒博士认为,和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及华为公司共同开发天文大数据中心,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智利的天文科研水平,也将对智利其它的有关学科和技术领域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智利由于其特殊优越的地理条件、长期稳定的政府支持与开放的政策,使其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建立大型地基天文观测设施的理想场所。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内国际上新建的大型天文设备有一半以上都建在智利。而许多新型的天文大科学设施都会生海量的观测数据,亟需与之相应的高速吞吐、存储和计算等大数据处理能力。
李克强总理见证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2015-05-26
-
国家天文台举办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营造“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氛围, 5月21日,国家天文台工会在园区篮球场举办了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最终机关分工会以整齐规范的表演荣获一等奖,光学天文及探月分工会荣获二等奖,射电天文、星系宇宙、空间科学分工会荣获三等奖,太阳物理及应用天文分工会也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获得优秀组织奖。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从今年4月开始,国家天文台工会办公室就在全台范围内组织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运动,不仅在台网页上传教学视频,每天上午十点还准时带动全台职工进行工间操活动。全体参赛队员合影。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营造“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氛围,5月21日,国家天文台工会在园区篮球场举办了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
伴随着激昂的旋律,来自全台8个分工会的8支参赛队共计120余人精神饱满地参加了本次比赛。国家天文台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郑晓年在赛前宣读了比赛规程和动员讲话,部分台工会委员担任了此次比赛评委。
随着台工会常务副主席陆烨的口号, 8支参赛队伍分成三组依次进场表演。在短短四分钟的音乐节奏中,参赛队员们个个身姿矫健、动作干脆有力。以细节求质量,用态度显水平,规范整齐高质量的动作充分展示了职工队伍的风采,展示了科研队伍严谨求真的精神面貌。
经过激烈角逐,评委们从动作准确熟练性、动作力度、一致性、动作幅度及领操员的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打分。最终机关分工会以整齐规范的表演荣获一等奖,光学天文及探月分工会荣获二等奖,射电天文、星系宇宙、空间科学分工会荣获三等奖,太阳物理及应用天文分工会也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获得优秀组织奖。
赛后,郑晓年副台长及评委们为获奖代表队颁发了证书,并希望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推动国家天文台工间操常态化活动,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科研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从今年4月开始,国家天文台工会办公室就在全台范围内组织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运动,不仅在台网页上传教学视频,每天上午十点还准时带动全台职工进行工间操活动。广播操比赛结束后,这项活动依然还会继续。
参赛队伍进场
参赛队员动作规范准确
台工会主席郑晓年为机关代表队颁发一等奖
台工会副主席陆烨、邓元勇为光学天文及探月代表带颁发二等奖
全体参赛队员合影
2015-05-22
-
国家天文台对全世界发布LAMOST首批巡天光谱
3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全世界发布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 )首批巡天光谱数据新闻通气会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召开。通气会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主任赵刚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中心总工程师崔向群院士、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中心副主任褚耀泉、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心副主任李国平出席此次新闻发布会。来自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科技日报等十二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通气会。严俊介绍了LAMOST望远镜及首批发布数据的基本情况。赵永恒简要的介绍了基于此数据集取得的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 3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全世界发布郭守敬望远镜(LAMOST)首批巡天光谱数据新闻通气会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召开。通气会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赵刚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中心总工程师崔向群院士、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中心副主任褚耀泉、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心副主任李国平出席此次新闻发布会。来自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科技日报等十二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通气会。严俊介绍了LAMOST望远镜及首批发布数据的基本情况;赵永恒简要的介绍了基于此数据集取得的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LAMOST首批光谱取得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两年巡天观测任务,它包含有220万条光谱,其中信噪比大于10的恒星光谱172万条,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一个108万颗恒星光谱参数星表,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这批数据已在2013年8月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优先发布。根据国际天文研究惯例,数据保护期之后,数据对全世界开放共享。科学用户可登录http://dr1.lamost.org/ 网站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利用这批数据,天文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例如:在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区域内新发现近2000颗类星体;发现了300多颗白矮星;发现28颗白矮-主序双星;从157颗天琴RR变星中探测到了3颗天琴RR变星存在超高声速激波现象;新发现了50颗贫金属恒星等。此外,天文学家还对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银河系盘星的运动模式“并非简单的圆周运动”的证据。美国合作者利用LAMOST DR1数据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最近的超高速星。LAMOST的巡天进展和科研成果已引起了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与合作兴趣,目前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31所科研院所和大学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研究工作。截止到2015年2月,利用LAMOST数据已发表SCI论文48篇,待发表文章21篇。
LAMOST已完成了正式巡天第二年观测,取得了第二批数据,并于2014年12月底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这批巡天数据包括413万条天体光谱,将于2016年7月对全球发布。目前LAMOST正在进行正式巡天第三年的观测。
整个新闻通气会持续了2个多小时。参会记者就望远镜巡天、数据政策、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提问。
3月20日,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争相对LAMOST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全世界发布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也在3月21日《新闻直播间》节目中较详细地报道了此次数据发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全球发布LAMOST首批巡天光谱数据,表明中国大型巡天望远镜所获得的大规模海量数据将被更多的国际天文学家所使用,充分显示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自主创新能力。
LAMOST 首批巡天数据的天区覆盖图
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
媒体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向全球发布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2015年3月20日12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3/20/nbs.D110000renmrb_12.htm
新华社《我国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发威”:超世界已知恒星巡天项目光谱总数》(2015年3月1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03/19/c_1114701301.htm
新华社《我国发布LAMOST首批巡天光谱数据》(2015年3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0/c_127600111.htm
光明日报《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世界发布》(2015年3月20日第6版)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3/20/nw.D110000gmrb_20150320_1-06.htm?div=-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对全世界发布LAMOST首批巡天光谱数据》(2015年3月19日)
http://china.cnr.cn/gdgg/20150319/t20150319_518054673.shtml
中央电视台(一组三条,时长共5分35 秒)(2015年3月21日)
http://news.cntv.cn/2015/03/21/VIDE1426903448820593.shtml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向全球发布LAMOST首批巡天光谱数据》(2015年3月20日)
http://gb.cri.cn/42071/2015/03/20/7371s4908237.htm
科技日报《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发布》(2015年3月20日头版头条)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5-03/20/content_296464.htm?div=-1
中新社《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全球发布》(2015年3月19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19/7143654.shtml
中新社《中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找到两颗贫金属星》(2015年3月19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19/7143779.shtml
中新社《寻找“来自星星的你”——探访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2015年3月20日)
http://big5.chinanews.com:89/gn/2015/03-20/7146848.shtml
人民网《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向全世界发布》(2015年3月19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319/c1007-26720918.html
新浪网《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外发布》(2015年3月20日)
http://tech.sina.com.cn/d/s/2015-03-20/doc-iawzuney0916020.shtml
文汇报《郭守敬望远镜“发威” 超世界已知恒星巡天项目光谱总数》(2015年3月20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3/20/content_34.htm
北京青年报《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光谱数据对全球发布》(2015年3月20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20/content_122733.htm?div=-1
中国科学报(2015年3月23日)
http://www.cas.cn/cm/201503/t20150323_4324991.shtml
2015-03-23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