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天文台参与SKA绘制宇宙地图的科学计划
                    
                       国际大科学工程SKA是由十余国家计划合资建造的、世界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比目前最大射电望远镜阵( JVLA )灵敏约50倍、巡天速度提高约10000倍,将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重大机遇。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财政部、外交部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部委支持下,中国作为SKA国际组织11个正式成员国之一,正在全面开展SKA建设准备阶段的科学技术研发。包括参与撰写SKA科学白皮书( SKA Science Book )更新版(上一期在10年前发表) 。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科学家承担的研究论文也在陆续发表。  国际大科学工程SKA是由十余国家计划合资建造的、世界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比目前最大射电望远镜阵(JVLA)灵敏约50倍、巡天速度提高约10000倍,将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重大机遇。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财政部、外交部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部委支持下,中国作为SKA国际组织11个正式成员国之一,正在全面开展SKA建设准备阶段的科学技术研发,包括参与撰写SKA科学白皮书 (SKA Science Book)更新版(上一期在10年前发表)。 
 1月19日,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Square Kilometre Array)科学团队发布新闻——天文学家准备用史上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绘制宇宙地图(参见附件),并将其宇宙学方面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预印本网站(http://arxiv.org/list/astro-ph/new)。为检验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我们将探索大自然是否存在所谓‘第五种力’,”国家天文台赵公博研究员表示,“第5种力的存在是宇宙学尺度上修正引力的确凿证据”。这些仅是约130篇SKA系列论文的一部分,所有论文最终将以SKA科学论文集形式在2015年正式出版,涵盖SKA科学诸多方面,包括宇宙学、类星体、宇宙磁场、早期宇宙以及寻找地外生命等。SKA科学部主任(Science Director)Robert Braun表示,“这些论文的发表很有意义。这得益于所有科学工作组的辛勤工作。这些论文阐明了SKA作为21世纪大科学装置不仅在天文学,也在物理、天体化学等其他诸多研究领域内蕴含的巨大科学潜力。”
 作为新版SKA科学白皮书部分章节的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王灵芝、彭勃、王有刚、赵公博等人撰写了开展脉冲星、瞬变天体、宇宙磁场、宇宙拓扑结构以及暗能量和引力检验等研究的论文。国家天文台秦波、李菂、陈学雷等人以通讯作者或成员参与合作撰写的还有至少6篇论文。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科学家承担的研究论文也在陆续发表。
 附件:SKA官方新闻稿中文译文
 
 SKA效果图
 
                      2015-01-19
                     
 
 
- 
                
              
- 
                
                  
                      
 
                    TMT激光导星联合实验在国家天文台兴隆站成功进行
                    
                         11月24日至12月17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理化所、光电所与三十米望远镜(TMT)项目总部专家一起,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成功进行了系列激光导星联合外场试验。 
 所谓激光导星,是指利用激光器技术,发射准确的钠黄光(波长589nm),激发90-10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的钠层,所产生的人造“星像”或“信标”。基于激光导星,配备自适应(AO)光学系统的望远镜,可以校正大气对原始星像的扰动,使得地基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对天体目标的观测达到口径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
 此次实验,重在检验中科院理化所自主研发的全固态激光钠信标激光器原理样机的物理性能指标,能否满足下一代巨型望远镜TMT的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MCAO)系统的使用要求。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国家天文台会同理化所、光电所和TMT项目总体部专家,自2010年起组成了联合实验组,开展了多年的分工协作。TMT总体部负责TMT/MCAO系统对钠信标激光器的技术指标论证;国家天文台负责实验平台建设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和仿真模拟;理化所负责激光研制的技术攻关;光电所负责激光器发射装置(LGSF)的研发。联合实验组曾于2011年、2013年先后在云南丽江、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LZT天文台进行了前期外场实验,都成功获取相关实验数据。此次兴隆实验,是对钠激光器原理样机性能否满足TMT30多项技术指标要求的全面检验,诸多国内外专家都十分期待实验结果。
 在国际实验团队的联合努力下,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导星发射,导星亮度达到V=7.1等,导星光斑接近大气视宁度水平。实验过程中成功解决了激光器抖动与频率漂移问题。实现了在开机10小时情况的,稳定的功率输出:26W@800Hz。该项重要技术指标,已超出20W@800Hz的TMT要求;由于激光器信标波长稳定,验证了不同偏振输出状态下,产生导星亮度的理论预期,特别是验证了在圆偏振状态下,D2b二次泵浦对增强导星亮度的有效性。兴隆实验说明,在绝大多数重要的性能指标方面,理化所激光器已达到了TMT项目的严格要求,为2015年1月迎接国际专家评审打下了基础,并为下一步工程化积累了经验。我们将继续为通过评审而努力。
 研制多套钠信标激光器及激光导星发射装置,并产生激光导星星群,是国家天文台参与TMT国际天文台建设(2014-2024)实物贡献的两项重要研发任务,是TMT/MCAO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将有助于TMT实现在宽视场范围,改正大气扰动影响,达到30米口径衍射极限分辨率,相较于哈勃空间望远镜,TMT的空间分辨率将提高10倍以上。基于激光导星群的自适应光学,是今后大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次兴隆激光导星实验的顺利实施,是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精诚合作,联合攻关的成果,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参与TMT国际天文台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里程碑,也是中科院展现在国际科技界的一张闪亮的技术“名片”。
 
 激光导星发射现场
 
 实验组对激光器进行调试
 
                      2014-12-30
                     
 
 
- 
                
                  
                      
 
                    国家天文台与北大学者携手颠覆星团演化的传统理论认知
                    
                         12月18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由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科学成果——基于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中等年龄星团的观测(The exclusion of a significant range of ages in a massive star cluster),该项研究颠覆了星团演化的传统理论认知。 
 星团是包含成千上万颗恒星的恒星系统,人们原本相信对它们演化轨迹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然而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结果的最新研究可能打击了科学家的这一自信。
 直到数十年以前,大质量星团都被认为是“单星族”的:所有的恒星都大约同时从同一片分子云里坍塌形成,因此要理解这些恒星系统的集体演化并不困难。然而在十余年前,人们却开始认为:大质量星团,尤其是特别年老的球状星团,不再是由单一星族构成,而是由年龄范围分布广泛的不同星族构成。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银河系周边大麦哲伦云星系中的星团NGC1651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强烈表明:中等年龄的大质量星团可能依旧是由单星族构成的。
 恒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核心以氢核聚变(氢原子聚合成氦原子)反应维持自身发光发热,这样的恒星称为“主序星”,它们分布在“赫罗图”(恒星颜色和亮度分布的二维图)的主序带上。当恒星核心的氢原子全部燃烧完时,核心周围壳层的氢元素就开始燃烧,此时恒星就进入“转折区域”,演化到“亚巨星”带上,单星族恒星分布的亚巨星带十分狭窄。近十几年以来,人们对年龄在10亿到30亿年的大质量星团(质量在50000个太阳质量以上)观测发现:它们的恒星在赫罗图上呈现出一个展宽的转折区域,这一现象长期被解释为恒星的年龄存在3亿年左右的弥散(它们不是同时形成的)。
 项目的主要成员之一,国家天文台和北大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李程远认为“这一解释十分让人困惑,因为年轻的星团会在最初的数千万年时间内迅速消耗掉可供恒星形成的所有气体。”
 研究成员对星团NGC1651的分析发现,尽管和其它星团一样,它的主序转折区域看起来貌似存在很大的年龄弥散(约4.5亿年),它的亚巨星支却十分狭窄,这标志着它根本没有任何年龄弥散:如果星团是由年龄连续分布的星族组成,这些恒星应该同时分布在一个展宽的亚巨星支上,令人惊讶的是,分析这些亚巨星分支的宽度表明,它们的年龄弥散最多不会超过8000万年。
 “NGC1651可能是迄今为止所有星团中存在单星族的最好样本”来自北京大学科维理研究所的理查德·德·何锐思教授说,“我们已经发现还有许多其它星团也存在类似的特征。”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令人惊讶的恒星分布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恒星在围绕自身主轴以不同的速率自转,该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国家天文台的首席科学家邓李才评论说:“这一发现将终结近十年来科学家们关于这一话题的争论,正如同文章的同行审稿人评价的那样,这一结果‘可靠且令人鼓舞’。”
 这一研究成果以文章快报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6/n7531/full/nature13969.html。
 (主要内容转载自北大新闻网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4-12/18/content_286580.htm,内容有所更改。)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NGC1651星团
 
 星团内恒星在亮度-有效温度图(赫罗图)上的分布及与星族模型的比较
 
 
 
                      2014-12-19
                     
 
 
- 
                
                  
                  
                    美国NASA局长Charles F. Bolde率团访问国家天文台
                    
                       美国NASA局长Charles F . Bolden率团一行7人于11月14日访问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副台长李春来、副台长薛随建及相关专家与代表团进行了友好座谈。代表团中还有Michael O ' Brien , Lauren Worley , Chris Blackerby , Justin Tilman等NASA官员及美国驻华大使馆Christopher Allison 、 Kenneth Miller先生。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与NASA局长Charles F . Bolden。  美国NASA局长Charles F. Bolden率团一行7人于11月14日访问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副台长李春来、副台长薛随建及相关专家与代表团进行了友好座谈。 
 我方详细介绍了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及发展现状、科研项目、国际合作等领域情况。代表团也简要介绍了NASA的基本情况及目前的主要项目。之后双方深入交流,探讨了未来就空间项目,特别是月球与深空探测等空间科学项目以及行星科学加强合作的可能性。代表团此次来访,让双方加深了的了解,为将来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代表团中还有Michael O'Brien,Lauren Worley,Chris Blackerby,Justin Tilman等 NASA官员及美国驻华大使馆Christopher Allison、Kenneth Miller先生。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张清泉及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黄茂海、袁为民、崔峻、梁艳春等也参加了会谈。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与NASA局长Charles F. Bolden
 
 
 
                      2014-11-15
                     
 
 
- 
                
                  
                  
                    “欧阳自远星”命名仪式在贵阳举行
                    
                       11月4日下午, “欧阳自远星”命名仪式在贵阳举行。在命名仪式上,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欧阳自远院士颁授了“欧阳自远星”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鉴于欧阳自远院士在科研、教育、科普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对国家、社会特别是对我国探月工程的贡献,根据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的申请,国家天文台报请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相关组织批准。“欧阳自远星”的命名,不仅体现了对欧阳自远院士科学成就、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弘扬,而且在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激励自主创新、实现“四个率先”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贵州省副省长何力讲话。  11月4日下午,“欧阳自远星”命名仪式在贵阳举行。在命名仪式上,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欧阳自远院士颁授了“欧阳自远星”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命名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反映了发现者对特定人物、组织、事件等的推崇或纪念。由于小行星的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一项殊荣。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地球化学家,是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的主要倡导者,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鉴于欧阳自远院士在科研、教育、科普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对国家、社会特别是对我国探月工程的贡献,根据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的申请,国家天文台报请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相关组织批准,决定将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10月9日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欧阳自远星”的命名,不仅体现了对欧阳自远院士科学成就、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弘扬,而且在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激励自主创新、实现“四个率先”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欧阳自远院士颁授了“欧阳自远星”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
 
 欧阳自远院士讲话
 
 傅家谟院士讲话
 
 贵州省副省长何力讲话
 
                      2014-11-05
                     
 
 
- 
                
                  
                      
 
                    国家天文台举办5公里健步走活动
                    
                       为全面提升国家天文台职工的身体素质,引领职工走出办公室,走向大自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0月23日下午,国家天文台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首届“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健步走活动,吸引了全台200多位职工参加。竞技比赛以分工会为单位, 5男5女十人为一个参赛队伍,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5公里乐走道为赛道,以整个队伍10人全部到达终点的时间为比赛成绩,进行健步走比赛。经过最后统计和录像镜头回放校验,机关分工会1队的10名队员获得了比赛第一名,光学分工会1队和星系宇宙学分工会分获亚军和季军。健步走活动在一片欢乐声中结束,但“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发扬。  为全面提升国家天文台职工的身体素质,引领职工走出办公室,走向大自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0月23日下午,国家天文台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首届“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健步走活动,吸引了全台200多位职工参加。 
 为增加趣味性,活动分为集体“竞技比赛”和个人“活动参与”两部分。竞技比赛以分工会为单位,5男5女十人为一个参赛队伍,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5公里乐走道为赛道,以整个队伍10人全部到达终点的时间为比赛成绩,进行健步走比赛。这一规则既要求有较强个人能力,更强调团队的合作精神,还讲求一定的战略战术,来自8个分工会的13支参赛队伍参加了竞技比赛。
 下午2点,13支队伍的130名运动员统一穿着蓝色T恤,被编入1号至13号队伍,在森林公园南门集合。国家天文台工会主席郑晓年为参赛队伍加油鼓劲,希望大家在走路中收获快乐,获得健康。工会副主席陆烨重申了比赛规则,要求各队伍之间要互相监督,更要互相帮助,并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
 下午2:15,党委书记赵刚一声哨响,13支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起点,迈向终点。秋意正浓,凉意渐起,红色赛道上蓝色的队伍与公园里美丽的秋色交相呼应,成为公园里又一道风景。
 为鼓励更多的职工参与健步走活动,未能参加比赛的职工也组成了小分队,在比赛队伍出发之后,自行出发,在大自然中赏景,健身,体会运动的乐趣。
 起点线上队伍刚一出发,终点线旁工作人员已投入紧张的忙碌中。负责计时的裁判互相对时,严阵以待,确保成绩的准确;摄影摄像的同志抢镜头,定机位,寻找最美运动员;后勤保障队伍搬水发券、医疗保障、管理物品,忙得不亦乐乎。
 半个多小时后,第一名运动员已经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里,来自星系宇宙学分工会的苟利军研究员迈着轻松的步伐率先通过了终点线,毫无争议的成为完成比赛的第一人,得到了大家的掌声鼓励。很快,第二、第三梯队也陆续到达终点,裁判员紧张地计算着到达队员的人数。经过最后统计和录像镜头回放校验,机关分工会1队的10名队员获得了比赛第一名,光学分工会1队和星系宇宙学分工会分获亚军和季军。
 台长严俊、党委书记赵刚和工会主席郑晓年分别为获得前三名的队伍颁奖并合影留念。当然,评奖只是一种激励手段,不管有没有获奖,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比赛时的紧张激动,运动后的酣畅淋漓,公园里的秋意美景,都使大家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健步走活动在一片欢乐声中结束,但“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发扬。
 
 赛前热身
 
 工会副主席陆烨讲解比赛规则
 
 工会主席郑晓年进行赛前动员
 
 党委书记赵刚为比赛发令
 
 大部队出发
 
 苟利军研究员最先冲过终点线
 
 全体合影
 
 
                      2014-10-24
                     
 
 
- 
                
                  
                  
                    协作一片举办纪念建国、建院65周年诗歌、故事和演讲比赛
                    
                       今年,将迎来建国、建院65周年。为进一步激发我院广大科研人员投身“中国梦”建设的热情,通过带领广大科研人员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发展历程和中科院奋斗历史,动员和鼓舞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梦”的建设和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按照院工会的部署和要求, 9月18日上午。协作一片纪念建国、建院65周年诗歌、故事和演讲比赛在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举行。心理所党委书记李安林,院工会办公室主任王登礼到会指导并担任比赛评委。参赛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原创,有讲述科研中点滴感悟的故事演讲,有抒发一个女生青藏心与中国梦的朗诵。参赛选手与工作人员合影。  今年,将迎来建国、建院65周年。为进一步激发我院广大科研人员投身“中国梦”建设的热情,通过带领广大科研人员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发展历程和中科院奋斗历史,动员和鼓舞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梦”的建设和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按照院工会的部署和要求,9月18日上午,协作一片纪念建国、建院65周年诗歌、故事和演讲比赛在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举行。 
 心理所党委书记李安林,院工会办公室主任王登礼到会指导并担任比赛评委。担任本次比赛评委的还有协作片各成员单位的工会常务副主席。比赛由国家天文台工会副主席陆烨主持。
 来自协作一片10个单位的11个节目陆续登台表演。参赛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原创,有讲述科研中点滴感悟的故事演讲,有抒发一个女生青藏心与中国梦的朗诵;有谱写科学考察工作者的赞歌,有讴歌在野外台站观测的天文人的诗篇;有记述鲁甸震后的感怀,有获得科研成绩后的骄傲。选手们或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抒发科院人的情感与梦想,或浅吟低唱、娓娓道来,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与感动。情至深处,全场静默,意到浓时,掌声四起。通过诗歌朗诵和故事演讲这两种表现形式,尽情展现了科院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追求以及为科研事业甘愿奉献的精神。
 
 心理所党委书记李安林讲话
 
 院工会办公室主任王登礼讲话
 
 比赛现场
 
 参赛选手与工作人员合影
 
                      2014-09-20
                     
 
 
- 
                
                  
                      
 
                    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社会活动日走进国家天文台
                    
                       以“走向太空— —走近世界各国航天员”为主题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 ASE )年会于9月9日— 15日在中国举行。9月12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社会活动日在国家天文台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瑞典的四名航天员走进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与来自国家天文台近150名科研人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共同畅谈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宇宙的梦想。简短的茶歇后,走进国家天文台的瑞典航天员阿尔内?克里斯特?富格莱桑、俄罗斯航天员瓦列里?柳明、维克托?萨瓦内赫及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分别用视频及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自己的太空飞行经历,与在场观众分享了训练和飞行生活的心得与感悟。  以“走向太空——走近世界各国航天员”为主题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ASE)年会于9月9日—15日在中国举行。9月12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社会活动日在国家天文台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瑞典的四名航天员走进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与来自国家天文台近150名科研人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共同畅谈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宇宙的梦想。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代表全台职工对各位航天员的光临表示了欢迎,并向各位航天员介绍了国家天文台的基本情况。严俊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提升台内职工和学生对于世界航天事业的了解,培养航天情怀。
 出席此次活动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毛曼君、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普与出版处处长陈红娟、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刘晓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等相关领导。活动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主持。
 简短的茶歇后,走进国家天文台的瑞典航天员阿尔内?克里斯特?富格莱桑、俄罗斯航天员瓦列里?柳明、维克托?萨瓦内赫及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分别用视频及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自己的太空飞行经历,与在场观众分享了训练和飞行生活的心得与感悟。
 阿尔内?克里斯特?富格莱桑在谈起自己从一名物理学家转变为航天员、并成为瑞典进入太空第一人的十余年经历时,激起了台下观众的感慨。而对国家天文台并不陌生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则用诙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行走太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带给了台下观众阵阵笑声与掌声。
 午休过后,刘晓群主任与严俊台长分别向四名航天员赠送了礼品。并邀请各位航天员到国家天文台综合展厅及遥科学探测实验室进行参观。
 太空探索者协会成立于1985年,会员均为已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目前由来自35个国家的近400名航天员组成。协会宗旨是为全世界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提供专业的对话论坛,促进科学教育,启发青少年,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以和平利用外空的原则开展国际合作。
 此前,协会已在21个国家成功举办26届年会,为推动国际航天合作和传播科学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年会国家天文台分会场,由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与国家天文台联合举办。
 
 四名航天员与台下观众互动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致欢迎词
 
 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刘晓群向航天员赠送礼品
 
 航天员翟志刚为国家天文台题词
 
 活动现场
 
                      2014-09-16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视察FAST工程现场
                    
                       9月13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一行来到贵州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工程大窝凼施工现场视察和指导工作。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 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及FAST工程技术人员陪同考察并汇报了工程进展。詹文龙在听取了报告后,对FAST工程已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并对FAST工程在国内外的科技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FAST开了一个好势头,我们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想得更远一些,把FAST建设得更好。詹文龙副院长在FAST工程汇报会上对FAST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作重要指示。  9月13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一行来到贵州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大窝凼施工现场视察和指导工作。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及FAST工程技术人员陪同考察并汇报了工程进展。  
 汇报会上,郑晓年详细介绍了FAST工程概况以及自2011年以来工程的进展情况和后续工作计划。詹文龙在听取了报告后,对FAST工程已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并对FAST工程在国内外的科技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詹文龙还详细了解了工程台址水土保持、关键技术及建设经费等问题,同时还与现场科技人员交流讨论了有关大射电望远镜未来的国际合作。他强调FAST开了一个好势头,我们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想得更远一些,把FAST建设得更好。
 詹文龙在郑晓年、南仁东等陪同下,兴致勃勃踏上圈梁马道,实地考察了解FAST工程建设进度及相关工作情况。
 中科院人事局、昆明分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有关同志陪同视察。
 
 詹文龙副院长一行在圈梁上与FAST工程技术人员合影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作工程进展汇报。
 
 詹文龙副院长在FAST工程汇报会上对FAST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作重要指示。
 
 
                      2014-09-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