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考察国家天文台密云、兴隆观测基地
    5月26日至27日,九三学中央社副主席丛斌一行赴国家天文台密云、兴隆观测基地考察调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陪同考察调研活动。 26日,丛斌一行来到国家天文台密云站,参观了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实验装置。 一同考察的还有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支社的成员,国家天文台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5月26日至27日,九三学中央社副主席丛斌一行赴国家天文台密云、兴隆观测基地考察调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陪同考察调研活动。 
      26日,丛斌一行来到国家天文台密云站,参观了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实验装置, 以及绕月探测工程地面数据接收系统。27日,丛斌一行前往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参观了郭守敬望远镜及2.16米天文望远镜,并饶有兴趣地听取了严俊台长关于天文学研究的意义、天文学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我国天文学发展的情况的报告,以及兴隆观测基地主任姜晓军的科普报告《宇宙之美》。 
      一同考察的还有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支社的成员,国家天文台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考察FAST实验装置

    参观月球模型

    考察密云站

    密云站合影

    考察郭守敬望远镜

    考察2.16米望远镜

    考察兴隆基地
     
    2013-05-3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杨卫一行考察调研国家天文台观测基地
    5月21日-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一行,先后赴国家天文台兴隆光学观测基地和怀柔太阳观测基地,考察调研天文装置运行和天文科技发展情况。 国家基金委计划局局长孟宪平、人事局局长李兆新、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和天文处巡视员董国轩随同考察调研。 杨卫一行先后在兴隆和怀柔基地,听取了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关于中科院天文事业总体发展情况的汇报,以及邓元勇研究员关于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现状和发展的报告,并参观了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2.16米望远镜和太阳磁场望远镜等天文装置。 汲培文副主任对怀柔基地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怀柔观测基地要继续弘扬科学为上、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创业精神,要出思想、出方法、出技术,在中国太阳物理学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5月21日-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一行,先后赴国家天文台兴隆光学观测基地和怀柔太阳观测基地,考察调研天文装置运行和天文科技发展情况。国家基金委计划局局长孟宪平、人事局局长李兆新、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和天文处巡视员董国轩随同考察调研。 
      杨卫一行先后在兴隆和怀柔基地,听取了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关于中科院天文事业总体发展情况的汇报,以及邓元勇研究员关于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现状和发展的报告,并参观了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2.16米望远镜和太阳磁场望远镜等天文装置。 
      座谈会上,严俊台长代表中科院天文口单位,对基金委一贯重视对天文重大项目科学目标和关键技术预研“第一桶金”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基金委在总体资助体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扩大对天文事业深度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与国家大科学工程相配套的专项研究基金、国际先进望远镜时间获取计划(TAP)拓展、天文联合基金扩大规模、重大天文仪器装备研制和参与国际重大科学合作等。 
      杨卫对国家天文台在天文研究和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国际合作与公众宣传普及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表示高度的赞扬和充分肯定。他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会积极促进在天文仪器设备专项、天文联合基金、和TMT项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专项支持,希望国家天文台能够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全国天文科学发展,获得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汲培文副主任对怀柔基地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怀柔观测基地要继续弘扬科学为上、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创业精神,要出思想、出方法、出技术,在中国太阳物理学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科院前沿科学和教育局副处长薛艳杰,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台长助理薛随建、综合办公室主任陆烨、以及兴隆和怀柔观测基有关科研骨干人员也参加了活动。
     
    听取报告

    考察郭守敬望远镜

    考察2.16米望远镜

    考察太阳观测设备
    2013-05-31
  • 超新星遗迹W51C中TeV伽玛辐射起源新解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田文武与合作者Leahy教授使用美国甚大射电望远镜阵巡天的数据,将他们改进的中性氢吸收谱测距方法应用于有罕见甚高能伽玛辐射的复合体W51,研究了W51中各组成天体之间的几何关系,发现以前广为认可的高速中性氢(HI)云与超新星遗迹(SNR)W51C成协的关系并不存在,这直接动摇了W51中甚高能伽玛辐射起源于超新星遗迹与临近分子云相互作用的流行观点。 超新星遗迹作为银河系中神秘宇宙线最可能的起源地一直备受关注。 一个很流行的理论认为由超新星遗迹激波与临近分子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伽玛辐射应是强子起源的。 故而研究与分子云可能成协的超新星遗迹就成为焦点。 前面很多研究都建议这是一个典型的超新星遗迹-分子云成协系统。 最新的W51中甚高能伽玛辐射的发现也就当然被解释为超新星遗迹与临近的分子云相互作用的结果。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田文武与合作者Leahy教授使用美国甚大射电望远镜阵巡天的数据,将他们改进的中性氢吸收谱测距方法应用于有罕见甚高能伽玛辐射的复合体W51,研究了W51中各组成天体之间的几何关系,发现以前广为认可的高速中性氢(HI)云与超新星遗迹(SNR)W51C成协的关系并不存在,这直接动摇了W51中甚高能伽玛辐射起源于超新星遗迹与临近分子云相互作用的流行观点。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天体物理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http://iopscience.iop.org/2041-8205/769/1/L17/)上。 
      超新星遗迹作为银河系中神秘宇宙线最可能的起源地一直备受关注。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早在1912年就发现了宇宙线并因此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宇宙线的起源之谜百年来一直困扰科学界。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揭开这个谜不只需要粒子物理学家的努力,更需要天文学家的帮忙。近年来伽玛天文学突飞猛进,超新星遗迹激波可以加速带电粒子到相对论速度并因此产生甚高能伽玛辐射已经成为共识,但目前还不能确定被加速带电粒子是宇宙线的主要成分强子还是次要成分轻子。一个很流行的理论认为由超新星遗迹激波与临近分子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伽玛辐射应是强子起源的。故而研究与分子云可能成协的超新星遗迹就成为焦点。W51正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前面很多研究都建议这是一个典型的超新星遗迹-分子云成协系统。 最新的W51中甚高能伽玛辐射的发现也就当然被解释为超新星遗迹与临近的分子云相互作用的结果。 
      田文武和Leahy的研究确定出W51复合体中各组成成分即W51C,电离氢区(HII)G49.2-0.35 和G49.1-0.38分别位于不同的距离,视向上与W51C和G49.1-0.38重叠的高速中性氢更远,他们很可能物理上无关。他们同时推断产生于高密分子气体中的1720MHz OH脉泽可能与恒星形成区(HII)有关而不是与W51C有关。这些结果表明W51的伽玛辐射并不起源于SNR与分子云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继第谷1572 (Tian & Leahy 2011, ApJL)之后,他们近期在研究河内宇宙线起源于超新星遗迹问题上又一出乎意料的有趣工作。 
      这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国家科技部973基金和新视野基金的支持。
     
      左图:W51复合体的1420 MHz连续谱图像。W51 A, B 和 C分别由绿色的三个椭圆标出。图上的4个红圈是提取吸收谱的区域。右图:超新星遗迹W51C,HII区G49.1-0.38和G49.2-0.35的位置关系。高速中性氢云可能的位置范围由黑色箭头表示。
    2013-05-09
  • 交通部副部长陆东福一行考察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4月13日,交通部副部长陆东福一行考察位于河北兴隆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考察中,陆东福一行听取了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对我国天文系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开展科研工作的情况汇报,饶有兴趣地听了兴隆基地总工程师姜晓军做的科普报告《宇宙之美》。 陆东福对中科院参与的中国高铁建设工作表示肯定,对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天文台取得的成绩留下了深刻印象。 座谈会后,陆东福一行重点参观了兴隆观测基地的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2米级精密天文观测设备、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2.16米光学望远镜以及世界上口径最大、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视场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 陪同考察的还有国家铁路局其他党组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阴院长在兴隆站公共天文台观测太阳。   4月13日,交通部副部长陆东福一行考察位于河北兴隆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等陪同考察。 
      考察中,陆东福一行听取了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对我国天文系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开展科研工作的情况汇报,饶有兴趣地听了兴隆基地总工程师姜晓军做的科普报告《宇宙之美》。随后,高技术局局长王越超简要汇报了中科院的基本组成和高技术领域的工作情况;院先进轨道交通中心总工杨国伟汇报了我院20家单位参与高铁建设的情况;软件所所长李明树重点介绍了参与高铁网络控制系统方面工作的情况。陆东福对中科院参与的中国高铁建设工作表示肯定,对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天文台取得的成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指出科研工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对基础科研工作和研究人员应给与充分地重视和支持。阴院长在最后的致辞中称赞中国高速铁路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对战斗在高铁建设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座谈会后,陆东福一行重点参观了兴隆观测基地的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2 米级精密天文观测设备、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2.16米光学望远镜以及世界上口径最大、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视场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 
      陪同考察的还有国家铁路局其他党组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座谈会现场

    双方互赠礼品

    参观2.16米光学望远镜

    参观郭守敬望远镜

    陆部长在兴隆站公共天文台观测太阳

    阴院长在兴隆站公共天文台观测太阳
    2013-04-17
  •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超临界宁静云核
    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及其指导的美国宇航局学者博士后(NASA Fellow)Kauffmann利用央斯基甚大天文阵列(VLA)和100米绿岸望远镜(GBT)取得了猎户座分子云的气体温度图,为迄今为止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空间动态范围最大的图像之一。 文章的合作者还包括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张其洲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陈文俊。 基于文章中提出改进的温度拟合算法,他们发现猎户座天区存在大量超临界状态的宁静核。  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及其指导的美国宇航局学者博士后(NASA Fellow)Kauffmann利用央斯基甚大天文阵列(VLA)和100米绿岸望远镜(GBT)取得了猎户座分子云的气体温度图,为迄今为止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空间动态范围最大的图像之一。这个工作已在国际天文期刊ApJ通讯768期发表(预印本arXiv: 1207.1178)。文章的合作者还包括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张其洲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陈文俊。 
     基于文章中提出改进的温度拟合算法,他们发现猎户座天区存在大量超临界状态的宁静核。这些高密度云核引力过强,无法由热运动、湍流或磁压支撑,处于快速演化、塌缩的边缘,可能催生下一代大质量原恒星。
     
    左图为谱线NH3 (1, 1) 积分强度图,白色虚线处的值为峰值的80%;右图为红外源FIR 4的光谱。
    2013-04-16
  • 国家天文台合作科研成果首次解释了双星之间的秘密—ILRTs事件
    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恒星系统研究团组的研究人员Stephen Justham与加拿大、美国合作者建立计算模型,结合双星的公共包层演化从理论上解释了双星中一直未被解释的奇特现象——中等亮度红色瞬变事件(intermediate luminosity red transients,ILRTs)。 Stephen Justham等合作者一起将ILRTs事件与双星的公共包层演化联系起来,结合流体动力学模拟和分析物理论证,表明公共包层预期的现象和恒星合并恰好与这些ILRTs事件的性质相符合。 这个工作不但很好的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类一直未被解释的爆发事件——ILRTs,而且给我们以后去解释双星演化中其他未被解释的观测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麒麟座V838于2002年爆发,研究表明此类恒星的爆发是双星共包层事件的结果。   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恒星系统研究团组的研究人员Stephen Justham与加拿大、美国合作者建立计算模型,结合双星的公共包层演化从理论上解释了双星中一直未被解释的奇特现象——中等亮度红色瞬变事件(intermediate luminosity red transients,ILRTs)。此项研究结果于2013年1月25日发表在国际上著名的杂志《SCIENCE》第339卷433-435页。
      三十年前,公共包层的演化是双星演化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但是一直缺乏直接的观测证据。最近新的一类恒星的瞬变被观测到,但是这种奇怪的爆发的起源还没能被解释。此类新发现的爆发事件被赋予不同的新名字——中等亮度红色瞬变事件(intermediate luminosity red transients,ILRTs);发光的红色新星(luminous red novae);中等亮度的光学瞬变事件(intermediate luminosity optical transients)等。比如,2002年初在麒麟座中爆发的V838,就是ILRTs事件的典型代表之一。确切地说,麒麟座V838属于ILRTs事件中一个名为“亮红新星”的小类别。 
      Stephen Justham等合作者一起将ILRTs事件与双星的公共包层演化联系起来,结合流体动力学模拟和分析物理论证,表明公共包层预期的现象和恒星合并恰好与这些ILRTs事件的性质相符合。这个工作不但很好的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类一直未被解释的爆发事件——ILRTs,而且给我们以后去解释双星演化中其他未被解释的观测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麒麟座V838于2002年爆发,研究表明此类恒星的爆发是双星共包层事件的结果。
    图片来源:NASA/ESA 

     
    2013-03-12
  • 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低频阵成功初光
    国际与国内同行均期待中国射电日像仪扩展太阳射电探测能力、打开新的观测窗口。 由于国外现有的射电日像仪只是在单频或若干点频上成像,而非太阳专用的射电成像设备则难以适应太阳射电爆发的快速变化特点,CSRH是世界上首个宽带快速动态频谱成像设备。 项目组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高性能、超宽带双圆极化馈源和国际太阳观测设备中规模最大的高速相关阵列。 利用低频阵进行了一系列卫星信号、太阳和天鹅射电源的试观测实验。 下图为2013年1月22日6:30 UT由CSRH低频阵观测经过国际通用天文软件应用包CASA系统处理后获得宁静太阳的30ms积分图像,以及同日法国南茜天文台和俄罗斯十字阵在不同频率上的图像。   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Chinese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CSRH)是同时以高时间、空间和频率分辨率对太阳进行射电频谱成像的设备,将在厘米-分米波段首次如“CT成像”般对日冕进行层析观测,探测日冕大气,研究太阳活动的动力学性质,可望在探索太阳剧烈活动起源和发生、发展规律方面获得原创性成果,并且对空间环境监测和太阳活动预报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与国内同行均期待中国射电日像仪扩展太阳射电探测能力、打开新的观测窗口。Science曾以《星星在中国出现》为题报道“中国正在建设一双地球的新耳朵来聆听我们最近的恒星”。 
      2009年CSRH作为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ZDYZ2009-3)正式立项,计划于2013年底在位于内蒙古正镶白旗的明安图观测站建成。CSRH分为两个综合孔径阵列,低频阵(0.4-2GHz)由40面4.5米天线组成,高频阵(2-15GHz)由60面2米天线组成,排列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三条旋臂上。 
      由于国外现有的射电日像仪只是在单频或若干点频上成像,而非太阳专用的射电成像设备则难以适应太阳射电爆发的快速变化特点,CSRH是世界上首个太阳射电宽带快速动态频谱成像设备。项目组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高性能、超宽带双圆极化馈源和国际太阳观测设备中规模最大的高速相关阵列。至2012年已完成整个低频阵建设和高频阵全部60面天线及其伺服控制单元的现场安装。利用低频阵进行了一系列卫星信号、太阳和天鹅射电源的试观测实验。近日,项目负责人颜毅华与各子系统负责人陈志军、王威、耿立红及其他成员再次前往观测站进行试验观测,以卫星信号为校准源,在1.7GHz上成功获得低频阵的第一张太阳射电图像。 
      下图为2013年1月22日6:30 UT由CSRH低频阵观测经过国际通用天文软件应用包CASA系统处理后获得宁静太阳的30ms积分图像,以及同日法国南茜天文台和俄罗斯十字阵在不同频率上的图像。与相近波段的南茜图像相比,基本结构相似,但CSRH图像有新的亮源、细节更丰富,能揭示更多的物理过程,空间分辨率也更高;与SDO卫星极紫外图像进行比对,可以确认这些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初步显现了CSRH强大的探测能力。 
      CSRH低频阵的首次出光,进一步验证了射电日像仪的功能与性能。可以期待其按时完工和适时运行,将在未来太阳物理前沿领域的探索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2013年1月22日6:30 UT由CSRH低频阵观测经CASA软件处理获得的30ms积分图像(a),同日法国南茜天文台(b)和俄罗斯十字阵(c)在不同频率上的射电图像,以及SDO卫星193埃波长的极紫外图像(d)。这几天太阳一直处于宁静状态,没有爆发活动。注意CSRH低频阵1.7 GHz图像中的亮源B在432 MHz和5.7 GHz图像中均无显著辐射,但是在极紫外图像上明显对应着亮冕环结构,射电辐射弱的区域对应着冕洞(CH)。
    2013-02-01
  • 院领导、科协领导和教育界人士庆贺王绶琯院士九十华诞
    继国家天文台举办庆贺王绶琯院士九十华诞典礼之后,中科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的领导,以及教育界人士陆续向王先生九十华诞表达了庆贺,并高度赞扬王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知悉王老九十华诞之后,欣然挥毫为王先生题字“山青夕照明”作为贺礼。 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程东红赞扬王绶琯院士和科技专家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做科研工作的同时承担起了培养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 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夏强说,十几年来,王先生创建的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发掘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科学苗子。 这些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包括市科协在内的社会各方共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树立了典范。 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谢王先生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   继国家天文台举办庆贺王绶琯院士九十华诞典礼之后,中科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的领导,以及教育界人士陆续向王先生九十华诞表达了庆贺,并高度赞扬王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知悉王老九十华诞之后,欣然挥毫为王先生题字“山青夕照明”作为贺礼。 
      1月12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代表白春礼院长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祝贺王绶琯院士90寿辰。李静海说,王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事业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又把全部精力倾注于科学教育、科学普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一个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热情,需要眼光,也需要一种精神,更需要一个净化的心灵。 
      针对我国难出科学大师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科技人才的现状,钱学森曾发出“钱学森之问”。科技与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开始探讨这个问题。1999年,王绶琯院士联名60多位科学家,倡议并推动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建立。十几年来,王绶琯院士与郑哲敏、王乃彦、匡廷云、林群、黎乐民、周立伟等院士团结了一批科研院所的科技导师,在科学家与青少年中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程东红赞扬王绶琯院士和科技专家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做科研工作的同时承担起了培养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 
      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夏强说,十几年来,王先生创建的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发掘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科学苗子。这些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包括市科协在内的社会各方共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树立了典范。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回忆教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翱翔计划”实施时,就曾接受了王绶琯院士的指导。他说,在浩瀚的太空中,有一颗明亮的星,就是王绶琯星。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谢王先生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多年来王老积极倡导并率先垂范,为培养青少年殚精竭虑,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副主任、中科院王乃彦院士,北京大学化学院黎乐民院士,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蒙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局长王长锐以及科技俱乐部8家委员单位委员、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校长、科技教师、科技俱乐部老会员等,近百人出席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他们赞叹王老的科学教育思想,认为科技俱乐部丰富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引导中学生“以科会友”,使得科学精神在校园传承,为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准备了后备人才。
    2013-01-31
  • 国家天文台授予美籍华裔天文学家何子山特聘研究员证书
    1月16日,国家天文台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京区各天文单位的中外学者聚集一趟,聆听新年以来的第三次学术报告会,来自美国著名机构-卡内基天文台的访问学者何子山博士做“黑洞与星系是否共同演化? 何子山的研究兴趣广泛,涉猎范围从星际介质到恒星和星团形成,从超大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吸积理论到星系结构等众多领域。 他借助横跨射电到伽玛射线波段的地面及空间望远镜来探索这些问题以揭示宇宙奥秘。 在过去的十年中,何子山证实了大多数邻近星系的中心都包含一个“死去的”超大质量黑洞。 与此同时,何子山和同事一起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直接探测了大部分邻近星系中心的黑洞。 他们的工作确认了黑洞在星系形成过程中逐渐成长这一物理图像。 黑洞吸积释放的巨大能量被认为能够对星系形成和演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1月16日,国家天文台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京区各天文单位的中外学者聚集一趟,聆听新年以来的第三次学术报告会,来自美国著名机构-卡内基天文台的访问学者何子山博士做“黑洞与星系是否共同演化?”的精彩报告。报告会后,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代表台长严俊,向何子山博士授予国家天文台特聘研究员证书,期望他定期访问国家天文台,并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为不断提升国家天文台的科研水平献计献策。何子山愉快的接受了聘请。 
      何子山1967年生于中国广东,在澳门和莫桑比克度过了童年时期,12岁时移民到美国波士顿。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物理和天文学,于1990年获学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主攻星系天文学,于1991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之后赴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卡耐基科学研究院天文台破例为他提供了哈勃毕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办公室,聘其为终身天文学家。何子山成为建台百年来获得这一职位最年轻、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亚裔科学家。1998年他离开哈佛大学到天文台就职,潜心于天文学研究并指导了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特别是国内各天文机构的学生。短短16年的学术生涯,他已发表420余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21400余次,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天文学家。 
      何子山的研究兴趣广泛,涉猎范围从星际介质到恒星和星团形成,从超大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吸积理论到星系结构等众多领域。广泛的兴趣源于他对宇宙中从小到大各个尺度上天体是“如何运行和演化”的恒久痴迷。他借助横跨射电到伽玛射线波段的地面及空间望远镜来探索这些问题以揭示宇宙奥秘。在过去的十年中,何子山证实了大多数邻近星系的中心都包含一个“死去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是宇宙年轻时期剧烈活动的类星体遗迹。然而这些类星体如何被触发,又如何死亡,这些神秘的天体如何产生辐射和相对论性喷流,何子山的研究为这些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将有助于统一理解不同类型的活动星系核。近期,通过对种子黑洞问题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中等质量黑洞”可能是本地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与此同时,何子山和同事一起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直接探测了大部分邻近星系中心的黑洞。他们的工作确认了黑洞在星系形成过程中逐渐成长这一物理图像。事实上,黑洞形成似乎是星系形成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理解这些现象的起因和过程是当前观测和理论课题的前沿方向之一。黑洞吸积释放的巨大能量被认为能够对星系形成和演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其他领域,何子山通过研究发现,大质量恒星星团是星爆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尚未理解这些“超大星团”是如何形成和消亡的。与其密切相关的现象是致密恒星系统,例如超大质量球状星团和盘状星系的核心。借助大型麦哲伦望远镜和哈勃空间望远镜,何子山系统定量地研究了这些天体的内部动力学、质量和星族。为了揭示哈勃序列的起源,他也对邻近星系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展开了研究。 
    2013-01-16
  • 国家天文台外籍科学家汉语班开班
    1月7日,我台举办的外国科学家汉语班正式开班。 约10多名正在我台学习和工作的外籍科学家积极参加了学习。 此项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班分别进行教学,一周分别安排两次时间,并专门邀请了有经验的汉语教师进行教学。   1月7日,我台举办的外国科学家汉语班正式开班。约10多名正在我台学习和工作的外籍科学家积极参加了学习。 
      近年来,随着在我台学习和工作的各国科学家不断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呼声日益强烈,为此,我台首次设立此类课程,旨在增加外籍科学家们与中国同事们的交流,以促进工作,并加强团队建设。此项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班分别进行教学,一周分别安排两次时间,并专门邀请了有经验的汉语教师进行教学。

    活跃的课堂

    初级班

    中级班
    2013-01-08
查看更多